行业如何规范BIM招标?BIM招标规范化实施环境分析
虽然我国在实施BIM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必须意识到推广和实施BIM技术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在BIM招标实施方面,仍存在许多因素制约着我国BIM招标规范化的完善与发展。本论文通过国内外BIM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及工程案例调查等方式,从管理、技术、经济、操作等方面提炼出制约BIM招标规范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别是政府管理方式、BIM技术和应用环境、企业对BIM技术认知及管理人员技术能力。
1、政府管理方式
近年来,为了推动BIM技术的发展,提升我国建筑行业的整体实施水平,国家及部分地方政府部门都在极力通过颁布新政策及调整管理方式对BIM实施加以扶持。尽管如此,国家在BIM政策实施发布方面相对BIM本身的发展速度仍较慢,从各省市BIM政策对应的实施成效上来看,实施内容的多样性、差异性特别突出,实施成效不明显。实施标准的不统一、文档格式以及数据的非一致性等问题间接暴露出BIM在追求发展速度的同时而忽略了质量上的要求,加上现有工程行业人员已经习惯传统的工作模式及图纸执行方式,在实际施工实施流程上,新的BIM实施方式一时难以得到体现,进而导致政府部门来不及转变现有的工程管理模式,在实际工程中仍旧执行传统的设计和施工模式。尽管BIM技术可以有效实现两个环节的协同工作,避免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割裂,但由于BIM技术应用的大环境和国内的整个工程实施现状,政府基于BIM的管理方式很难在短期内实现转变。
2、BIM技术和应用的大环境
随着BIM的宣传推广力度及实体项目应用的增强,我国建筑行业BIM的实施规模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空间,相关培训及课题研究也在不断扩大,但在BIM应用规模扩大的同时,BIM的实施质量却难以得到保证。
除了传统的管理方式难以快速适应BIM实施方式的转变之外,我国的BIM技术相对国外研发难度大、操作水平低、资源投入少、学习门槛高,BIM技术在我国距离全专业、全寿命周期实施仍有较大距离。不仅如此,从BIM实施整体应用大环境出发,BIM实施标准、制度及法律地位等的不明确,各类软件间的交互应用、开发深度及文件格式不统一,管理上的协同脱节等问题,加上项目实施BIM过程中,项目各参与方BIM技术了解程度、操作水平及管理手段等差异均使得BIM应用不太成熟,基于模型的虚拟设计与工程过程施工管理难以有效实现42]。因此,在BIM招标规范化实施之前需重点解决和完善这些内容。
3、企业对BIM技术认知程度
当前,BIM技术在政府政策及市场环境的推动下逐步发展,但较多企业,尤其是企业领导层及决策层认为BIM实施效益不明显,成本与收益不平衡,实施BIM并未在节约成本、保证工期及质量控制方面带来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即使企业实施BIM技术,这其中有一部分也只是被动完成或因政策的倒逼而应用BIM。虽然企业对BIM的这种认识是BIM技术初期发展的一种正常现象,但若不尽快认清或解决这种认识,将使得我国建筑业的BIM技术应用流于形式,不利于BIM技术的发展,难以促进BIM招标规范化的进一步完善。
深层次分析,造成企业对BIM投资与收益不对等的认知,主要来源有两个因素,一是认为BIM建模与日常维护需大量投入,二是认为从目前BIM在国内的实践程度来看,恐无法形成各环节的有效协同。
4、BIM技术管理人才
BIM技术作为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一种高智能工作方式,确实引起了很多人的重视,但真正与BIM实施专业、实施岗位相匹配的BIM技术人员却很难保障。从我国建筑行业BIM实施现状来看,这些BIM工程师在工作年限、专业背景及应用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BIM技术在项目上的应用也多以咨询顾问的角色存在,整个BIM团队的工作实施还停留在模型创建、碰撞检查、三维展示的初级阶段,未能真正深入实现设计、施工的一体化管理目标。不仅BIM团队应用BIM,工程现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更应当掌握BIM技术,这是因为相对BIM工程师,现场人员的专业能力更能把BIM转化为真正的生产性应用。而施工现场管理技术人员BIM应用能力还很低,BIM技术应用也就变成了锦上添花的试验性应用,懂BIM的人员不懂施工,懂施工的不太懂BIM,比如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分段浇筑混凝土,对基坑分段喷锚支护等施工工艺流程,但部分BIM团队在建模模拟时直接完成整个工艺施工,违背了正常的分段施工及工序间歇要求,导致在后期指导施工模拟的时候与现场实际施工对接不上,对进度模拟也会造成很大偏差。所以,在BIM招标过程中,对技术人员的要求很难控制,这就要求业主前期对BIM单位考察时,还要对人员的实际能力把好质量关。
BIM技术是未来的趋势,学习、了解掌握更多BIM前言技术是大势所趋,欢迎更多BIMer加入BIM中文网大家庭(http://www.wanbim.com),一起共同探讨学习BIM技术,了解BIM应用!
相关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