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返回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BIM资讯> BIM技术

BIM运维模型创建步骤(一)BIM模型二次

发布:中文网小编 浏览:2454人 分享
发布于:2020-02-19 11:50
通常,我们用于运维阶段的BIM模型有两个途径获得,从设计、施工阶段直接转换,直接基于BIM平台按照运维需要创建。但无论是以上哪一种,我们都需要对BIM模型进行改造,才可以满足后续应用的需要,所以我们将这个环节称为“BIM模型二次”,究其原因,运维系统的构建,一方面是基于运维的业务需求,一方面也要考虑我们在系统中采用的BIM模型交互平台的功能,毕竟在现阶段,为运维系统来开发一套展现BIM数据的图形平台是不太现实的,所以需要结合以上两点对BIM模型进行改造和优化。在目前市面上,与Revit结合的比较紧密的用于运维阶段的BIM数据交互平台大致有这么几种,免费的,Autodesk Design Review,收费的,Autodesk Navisworks,随着目前Html 5逐渐成为主流,现在也出现了第三方的基于WebGL的零客户端纯浏览器跨平台方案,但也有一些诸如基于IFC,或者基于GIS平台的,但因为存在数据转换、效率等问题,短期内还难以有广泛应用。考虑大家的熟悉程度和流行度,此处我们暂以Navisworks为运维阶段的BIM数据交互和展现平台来表述。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如下图所示:

模型优化:这部分主要是面向运维的需要进行模型的重组,为后续转换和应用建立基础,比如下图所示,模型中的对象的组织、空间划分、系统拓扑关系的建立要严格按照运维阶段应用的需要,同时为了方便后期的使用,需要添加对应的空间标识及其它Tag数据,方便后续与外部系统的数据对接。

image.png

视图创建:为了更好的进行设备定位和空间表达,视图是关键所在,举例而言,如果我们需要在15万平米的建筑中定位一个空调箱,如果我们是以整个模型的视图来辅助定位,那肯定是非常灾难的事情,一方面,在这么大的尺度下显示这么一个小的构件是非常糟糕的体验;另一方面,因为大量构件的遮挡关系,在执行自动Zoom操作的时候,很难有好的视角,所以这个时候三维的优势被大大削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实现创建大量合理的视图,使得不同的对象都能有比较合理的视图进行展现和表达,如下图所示,针对不同系统、不同区域,预先在Revit中建立视图,具体建立的视图的区域和数量,要预先考虑运维的需求。所以目前的传统做法,先由建模人员建立好模型,直接导出后用于运维,这个是很不合理的,这种做法对于一个很小面积的建筑物是可行的,对于一个任何大体量的建筑物,这种做法就只能是用于演示了,是没有实际操作性的。

属性优化:这个概念相对比较容易理解,我们需要为了运维的需要,添加一些运维可能需要用的属性数据,虽然在运维平台中需要对属性数据进行二次加工和录入,但基础模型中的属性数据也可以作为后续的数据来源之一。

系统分类:在模型建立阶段,就需要考虑系统的划分,否则后续模型一旦导出,再进行模型的分解和重组,难度就会成倍增加。为了后续更加高效,在基础模型中需要对系统进行分类,通过Revit的共享参数、视图进行标识和展现,这样模型在轻量化转换后,依然可以高效组织。

这个阶段的成果就是得到一个符合运维需要的经过优化的BIM模型,这个模型经过转换就可以得到一个轻量化的基础BIM运维模型。

【摘自微信公众号“湖南BIM联盟”】

BIM技术是未来的趋势,学习、了解掌握更多BIM前言技术是大势所趋,欢迎更多BIMer加入BIM中文网大家庭(http://www.wanbim.com),一起共同探讨学习BIM技术,了解BIM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