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返回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BIM资讯> BIM技术

如何看待BIM国家标准?国家标准编制存在着哪些困难?

发布:中文网小编4号 浏览:1335人 分享
发布于:2019-11-25 17:06

虽然BIM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应用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内BIM的发展仍处于初步阶段。这也导致了在BIM国家标准的编制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限制因素。

BIM国家标准,标准编制

BIM理论和实施策略充满不确定性

近年来,信息产业技术迅猛发展,BIM基础理论从诞生之初就不断地发生变化。在建筑工程领域,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度日渐增高,不再局限于对项目本身三维化表达、三维模型和二维表述之间的联动等要求,建设项目信息化(数字化)处理日渐成为理论探索的主要方向以及实际应用中的发展方向。然而,我们无法精确预测技术进化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往往会引起一些重要的变化。

BIM应用普及与实践的基础尚属薄弱

尽管整个行业都在向信息化迅速推进,但目前世界范围内,BIM技术的应用在建筑工程领域还未成为主流。对于建筑工程行业来说,BIM技术,特别是对于信息的充分应用这一理念,仍然是新鲜事物。因此,国内外还没有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应用BIM技术的成熟实例。

国内真正意义上基于信息应用的BIM设计、施工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很多单位正在结合自身的特点,不断地尝试不同的BIM使用手段,以期取得最为适合的结果。对于国内大多数工程来说,BIM技术应用很容易陷入源于工程周期的困境——投资者愿意并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等待一个技术的成熟。因此,为数众多的、不具备深厚实力的企业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BIM实践。

兼顾多方利益须充分谨慎

美国NBIMS编制委员会副主席曾经公开表示,美国NBIMS到目前为止,仅仅完成了2%的工作量,之所以如此保守,除了对BIM自身的探索不够外,需要均衡多方面的利益也是重要的原因。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形势。目前,中国的BIM国家标准尚未确定是否颁布为强制性标准。然而,即便是建议性标准,也将会对全行业产生重大影响,要求相关从业组织和个人根据具体情况逐步实施,至少大方向不可偏离。换而言之,国家标准基本上确立了BIM发展的方向和实施策略,各地区、行业、企业要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更为详细的操作规范和规程,这样才能保证行业利益最大化。显然,BIM国家标准与众多的企业或组织利益有关,因此对研究、制定、贯标都需要足够谨慎。在建筑工程领域,从来没有一项技术像BIM这样,给全行业带来迅速的革命式的变化。20年前的设计院“甩图板”仅仅是一次局部变化,整个行业链条依然以一种传统方式流转着。而BIM所带来的是全链条各节点上的变革,从生产工具到生产方式、从个人意识到多方协同,都会发生改革。这场变革的轴心就是对于信息的应用。因此,投资方、设计方、施工方、制造方等等诸多行业参与者,都会在BIM标准的指引下进入这场社会利益的再分配过程。因此,从社会公正的角度上说,BIM国家标准的编制必须是充分谨慎的。

BIM的标准的编制不是一蹴而就的,找准BIM标准编制的技术方向,才能切实解决在这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BIM技术是未来的趋势,学习、了解掌握更多BIM前言技术是大势所趋,欢迎更多BIMer加入BIM中文网大家庭(http://www.wanbim.com),一起共同探讨学习BIM技术,了解BIM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