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返回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BIM资讯>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 地方新规为环境改善注入法治力量

发布:admin 浏览:51人 分享
发布于:2025-08-14 13:00

 本报记者 林 培

  本月起,《阳江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滁州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和管理办法》《镇江市工业固体废物管理规定》正式施行。这些新规立足各地实际,剑指垃圾处理难题,为环境改善注入法治力量。

  阳江:生活垃圾分类“有法可依”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广东省阳江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持续增长,垃圾分类工作迫在眉睫。《阳江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的施行,让阳江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步入“有法可依”的新阶段。

  条例明确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对各类垃圾进行详细界定。在责任分工上,县级以上政府将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纳入规划和财政预算,统筹协调;镇街负责辖区内日常管理;居(村)委会协助做好监督、指导和宣传工作。同时,环境卫生主管部门牵头,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商务、卫生健康等多部门按职责分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源头减量是垃圾分类的关键环节,条例规定,县级以上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制定源头减量激励措施,健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鼓励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优先采购可循环利用的办公用品,推行无纸化办公;要求电子商务、快递、餐饮配送等企业防止过度包装,使用环保包装;鼓励商品生产者、销售者、快递企业采取积分奖励等方式回收包装物;引导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养成源头减量和分类投放的习惯。

  在分类投放环节,条例要求单位和个人按规定分类投放,禁止混入危险废物、建筑垃圾等,细化投放规则。体积较大的废弃物品、年花年桔等需按指定时间、地点投放或预约回收。对于未按规定投放的,由城市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单位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1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对此,阳江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处罚不是目的,而是希望通过制度约束,引导市民养成良好的分类习惯。”

  滁州:生活垃圾处理费“规范征收”

  安徽省滁州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一直面临着资金保障与管理规范的双重挑战。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和人口增长,生活垃圾处理成本不断攀升,而处理费征收管理不规范,影响了资金筹集与处理工作推进。《滁州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和管理办法》的出台,将有效破解这一难题。

  办法明确了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范围,涵盖城市建成区及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区域内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清晰界定征收范围,确保应缴尽缴,可以为生活垃圾处理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

  办法指出,征收标准制定坚持“污染者付费、公平公正、合理补偿成本、促进垃圾减量”原则,根据本地实际,综合考虑垃圾产生量、处理成本等因素,制定差异化征收标准。居民用户按户或按人计征,非居民用户根据经营规模、垃圾产生量等确定征收标准。

  办法要求征收方式多样便民。可由城市管理部门委托供水企业、物业服务企业等代征,也可由城市管理部门直接征收。鼓励通过线上渠道缴纳,方便市民。所收费用全额上缴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项用于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等环节。

  为加强监管,办法规定城市管理部门会同财政、审计等部门,对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规收费、截留挪用资金等行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据滁州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加强监管,维护征收管理秩序,可以保障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工作公平、公正、规范进行。该负责人同时表示,办法施行后,滁州市将进一步完善配套措施,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市民缴费意识,确保办法有效落实,提升生活垃圾处理水平,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镇江:工业固废监管步入“精准时代”

  江苏省镇江市是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区域中心城市。工业的发展,为工业固体废物管理带来难题,工业固体废物管理体制机制亟待完善。在此背景下,《镇江市工业固体废物管理规定》制定并施行。

  在责任落实方面,规定要求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建立健全全过程管理责任制度,法定代表人或实际控制人为第一责任人。要求项目建设审批监管同步强化,建设产生、贮存、利用、处置工业固体废物的项目,需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要涵盖工业固体废物种类、数量、处置方式、环境影响及风险、防治措施等内容。建设单位验收配套防治设施时,需形成相关验收报告并向社会公开。

  针对工业固体废物属性变化,规定明确,因国家名录和清单变更等导致与原环评文件不一致时,需重新开展危险废物鉴别,鉴别完成前不得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管理。这将有效避免因工业固体废物属性误判带来的环境风险。

  此外,规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工业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建设和综合利用,优化设施布局,提升处置能力,建立评估机制,定期发布相关信息,加强执法联动和信息共享。

BIM技术是未来的趋势,学习、了解掌握更多BIM前言技术是大势所趋,欢迎更多BIMer加入BIM中文网大家庭(http://www.wanbim.com),一起共同探讨学习BIM技术,了解BIM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