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返回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BIM资讯> BIM技术

BIM有哪些特点?为什么BIM技术能在建设工程中得以应用?

发布:中文网小编4号 浏览:1130人 分享
发布于:2021-12-16 17:15

BIM技术因其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及优化性等特点,在建设工程设计及施工管理中得以应用,BIM技术的具体特点如下:

首先,在可视化方面,工程建设模型可视化的作用十分显著。在传统模式下,施工人员需要依靠手中的施工图纸想象各个构件的立体形式,这对施工管理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尤其是针对复杂构件,只凭借施工人员的经验想象无法有效的指导施工工作。BIM技术因其具有可视化的特点,可以制作3D立体模型以提供具体的信息,通过对建筑物复杂构件和细节的可视化呈现,为决策者的决策过程提供参考。BIM技术的可视化功能可以更好的展现设计师的意图,其成果可直接被施工及运维管理阶段进行应用。同时,因BIM技术的3D可视化效果,为设计及施工过程提供依据,提前避免了构件之间的碰撞交叉。另外,在施工前进行施工模拟,能够提前分析出施工的关点,并采取预控措施,从而节约工期,大幅提高工作效率。

摄图网_501651676_wx_施工中的建筑工地(非企业商用).jpg

其次,在协调性方面,有利于各方统筹管理、加强协作。因建设工程需要在建设方、设计方、勘察方、监理方及施工方的通力协作下方可达到满意的结果,这就体现出各方沟通的重要性。在传统的项目管理过程中,一般通过召开专题会议的方式进行沟通,受到参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影响,沟通往往无法达到一个满意的结果。即使在设计方内部也会存在各专业设计人员单兵作战的情况,缺乏统筹管理,即便在图纸出具前进行了会审工作,仍然无法有效避免各专业之间的冲突情况。例如结构梁和电力管线交叉的问题以及各管线之间的交叉问题,一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这些问题,需要组织各方召开专题会议商讨问题发生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但在这个过程中会造成施工工期的浪费和工程费用的增加。BIM技术具备的协调性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通过BIM软件进行的碰撞检测,能够在正式施工图纸出具前对各专业设计图纸进行统筹管理,提前发现各专业中存在的冲突图,并针对冲突及时进行调整,这样就可一次性地解决图纸中的大多数问题,并在招标前完成对设计工作的调整,有效地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变更数量,对工程质量、工程预算及投资、施工进度及后期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均有较大的帮助。

第三,在模拟性方面,因BIM技术具有较强的模拟性,不但可以在设计阶段模拟3D的建筑模型,也可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模拟建造过程,并在后期运营中模拟使用的各种情况。BIM模型因其包含建筑物性能的各种参数,并能提供良好的数据共享功能,可以结合各种物业管理软件进行关于节能、紧急情况疏散、太阳光照及水循环等的模型模拟,大大方便了使用者对建筑的管理效率。同时,借助BIM软件在项目实施阶段对项目施工过程进行4D的模拟,将进度计划与施工模型进行链接,按照时间刻线模拟整个建筑物的实施过程。另外,可以基于4D技术将造价信息加入模型中,进行5D的模型模拟,方便施工单位进行成本控制,也为建设方支付工程款提供依据,从而提高项目的投资控制效果。

摄图网_500414904_wx_吊机(非企业商用).jpg

第四,在优化性方面,建设项目因受到项目信息完整性、决策者意见变化以及周边环境变化等情况的影响,在工程的各个阶段就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应用BIM技术可以更高效、更优质地对项目进行优化。一方面,BIM技术因其具有全面而准确的建筑信息,并可以根据最新的工程情况对信息进行更新,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受到项目决策者自身能力和复杂环境的制约,BIM技术为复杂建筑物的优化提供了可能性,借助BIM技术的优化性,可以在项目设计方案和复杂特殊的设计方面进行优化。在进行项目设计方案优化时,通过BIM技术可以将项目的设计方案与投资收益实时链接,实时分析设计方案的变化对投资收益的影响,这样一来建设单位对设计方案的选择就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外形效果的评价上,而是更多地将外形效果与投资收益综合考虑,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在复杂、特殊项目的设计优化方面,现代建筑往往可以看到幕墙、屋顶、钢结构等局部造型复杂的异形设计,这些局部位置的施工内容看似在整体项目中的占比不大,但往往在项目整体投资和工作量等方面所占比例非常大,且往往是施工难度大、施工问题多的位置,借助BIM软件对这些位置的设计施工方案进行合理优化,可以对项目整体的进度和投资收益产生积极作用。

最后,在可出图性方面,借助BIM软件,不仅可以出常见的建筑图、结构图、水暖电等设计图及构件加工图,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对建筑物进行可视化展示、碰撞检测等协调性调整、各类模拟及设计方案优化后,为建设单位提供综合管线图、结构预留洞口图、预埋套管图、碰撞检测报告及改进方案。

BIM技术是未来的趋势,学习、了解掌握更多BIM前言技术是大势所趋,欢迎更多BIMer加入BIM中文网大家庭(http://www.wanbim.com),一起共同探讨学习BIM技术,了解BIM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