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术为何在设计行业发展不尽人意?
来源:中设协建筑设计分会
文:王漪
曾经参加了一个BIM的活动和参会设计企业交流,一位行业主管领导发出疑问,BIM技术发展十多年了,但在工程设计行业仍推进缓慢,作为行业协会你们怎么看?他的问话引发了我的思考。很多人认为,BIM技术的应用是继30年前甩图版的又一次革命。我们这一轮设计行业推动的BIM技术应用和30年前甩图板到底有什么区别?推进缓慢的原因具体是什么?
这一轮BIM技术的应用和30年前甩图板是有本质的区别的。“甩图板”是用计算机绘图代替原来手工绘图,而制图的各种标准和要求没有任何变化,只不过是机器代替手工。刚开始速度也不快,但随着软件不断的升级、设计院逐步建立越来越多的图块、族库,很快计算机绘图就比手工快了。正是因为真正能提高效率,那个时候设计院很快就把图板甩掉了。而BIM技术是建立一个工程的三维数字模型,与延续数百年工业革命时期发展起来的根据平面图形表示空间形体的制图相比,发成了本质的变化。工程设计行业BIM技术经过了将近二十年的摸索,各种规则、标准还在建立过程中。设计环节本身的效率还不能超过二维设计。更没有形成全产业链的信息传递的规则。
去年有幸参加了建筑业“十四五”信息化发展纲要的编制,里面包含政府监管、设计、施工。作为协会代表设计行业参加,明显感觉到施工企业在BIM技术的应用上动力比较大。为什么施工企业愿意做BIM?通过BIM工程数字模型把量、价算得更准,所见即所得,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工程管理者就能把成本看得更清楚、能够提高管理方面的效率,就有动力去做这件事。
设计是项目的源头和起点,一个项目先要设计才有建造。BIM技术再怎么外延它还是基于工程的数字模型,起点还是要从设计开始。但是为什么设计做BIM推进比较困难?我觉得有几条:
第一、BIM设计精细度比原来高得非常多,设计环节投入大,产出小,效率低。由于没有打通工程BIM设计、建造、运维的全生命周期,对于形体简单的建筑,在甲方那儿目前体现不出来价值。原来我们的设计是二维表达,有很多约定成俗的示意,比较简单;现在变成了三维,还有大量的数字信息,精细化程度大幅提高。举个例子:电气专业,电机到配电箱的连线可以用箭头示意性表达、插座的高度可以统一说明。如果现在都要画到空间上,就要把它的高度、走线都得画得特别清楚,相应的工作量剧增。如果甲方能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你的价值,他愿意给你买单;但目前的现实情况是,除了非线性的形体,设计比原来精细了,也许施工更方便了,但是甲方却感受不到BIM设计带来的价值,不愿意给BIM设计买单。我觉得这个就是比较大的问题。
第二、设计往下延伸有难度。近些年设计的工作量比原来多、进度比原来快、修改变化是常态,关键一点《建筑法》客观上也制约了设计对项目的深度管控。在这种状况下设计其实就只能定个大概,大部分工程图纸已经很难做到照图施工,在建造过程中,甲方、建造和设计方通过修改、洽商等手段完善施工细节要求。这就导致设计与施工脱节,很多设计不了解材料、设备、施工工艺。
BIM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管线碰撞检查。我们现在所说的碰撞检查实际上是指水暖电气各专业管线走各自的路径不要碰在一块儿。但是现在一些大型工程尤其是一些复杂的项目,施工单位已经不是各个管线各走各的而是综合去考虑,管线的综合布置和管线的各个专业分别布置完全是两个概念。行业里有很多人问设计能不能做到让施工单位照设计的图纸施工?我认为现在整体做不到。为什么?因为设计师不知道施工的工法、工序、工艺。大型工程的管线其实是很复杂的,各种管线性质不同,不同的压力、温度受力都不一样。而且谁先施工,谁后施工,是否共价,这些建造程序设计师不掌控,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施工详图。也就是说目前设计深度是不足以完全指导施工,设备采购的信息、建造信息等都没有,施工方往往需要在设计图纸的基础上进行二次的深化及统筹。
可以想象未来通过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运营等,其实需要很详细的便于运营的模型,但是模型里必须得有产品信息,还得有建造过程中的信息。我曾到加拿大的一个设计公司考察,设计师的数字模型不给施工单位,最后给的二维图纸。还有一点,设计院提供的模型甲方敢信吗?二维图纸看着好像很简单,其实它的工程数据经历过上百年的规范标准,画一个图形施工单位就知道这图形是什么作用,而且图一旦提供出去责任特别清楚。但一个模型里成千上亿个参数,如果有的参数不对怎么去发现?怎么追溯?站在施工单位角度来讲,即使设计院把数字模型给他们,他们也不愿意要。所以才会形成目前这种设计建一个模型,施工单位再按照设计的要求再建一个模型。
其实行业里目前公认EPC项目可以用数字模型,因为设计、采购、施工由一家企业负责,设计师可以所有的信息都输入到模型中,确保能指导施工和后期运维。设计和施工分离,不仅设计图纸不能指导施工,连模型交付过程中的一些法律问题也没法界定。如果本来四平八稳的项目原来二维图纸就能表达得很清楚,现在用三维模型来表达,却没给甲方带来额外的效益,甲方为什么买单呢?
为什么中国建筑设计行业数字化是这种状况?我觉得主要原因是工程管理碎片化导致数字模型不能指导施工和运维,最终甲方不买单;其次国内工程“工期紧、变更多”,而且目前三维模型做不到一键出二维图。以上两点是建筑设计行业数字化发展的主要障碍。
我个人认为BIM做得比较好的其实还是那几个大的房地产商,像万达、碧桂园、龙湖等。因为他们很多户型、做法都标准化了,或者方案已经确定,这种情况下去推BIM相对个性化地建医院、酒店要容易得多、现实得多。从设计师的角度来看,目前面临着一个不是很清晰、价值还不是很好体现的时间节点。
仅供学习交流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BIM技术是未来的趋势,学习、了解掌握更多BIM前言技术是大势所趋,欢迎更多BIMer加入BIM中文网大家庭(http://www.wanbim.com),一起共同探讨学习BIM技术,了解BIM应用!
相关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