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案例:BIM技术在城市越江隧道大修施工中的运用研究
1 工程概况
延安东路隧道处于上海市中心“咽喉”部位,是跨越黄浦江的一条主要道路,由南北2条隧道组成,隧道北线建成于1988年,南线建成于1996年,长度分别为2207m与2261m。考虑隧道安全运营、环保节能、行车舒适度,并综合考虑与“东西通道”对接,对监控、消防、照明、通风、排水等各种系统和附属设施等进行全面升级大修,对隧道结构渗漏水点进行堵漏修补与加固,改变隧道北线的通风模式,拆除原隧道内上风道板。工程量大、工期紧、专业多、施工组织难度大是本工程显著的特点。
为了确保工期,需对施工精细化安排,规避大修施工风险,而BIM技术能实现大修工程在电脑中进行“沙盘推演”,合理安排各项施工作业的布置,做到时间空间占满,基于BIM技术的施工筹划、进度管理与新工艺研发成为该工程顺利完成的关键技术。
2 大修施工中的BIM运用
随着BIM技术的日趋成熟及BIM工程师业务水平的提高,BIM技术及外延技术相继被开发运用,目前已运用于建筑设计、投资管理、信息管理及施工工艺模拟中。文献[5]详细讨论BIM技术在施工企业的运用,施工企业基于BIM的可视化技术对施工方案进行可视化,进而优化细化设计施工方案。
本文以工程实际需求为导向,研究BIM在施工精细化筹划中的运用,开发基于BIM的进度管理技术,探索点云技术在大修施工中的运用。
2.1精细化施工筹划
施工筹划是一个工程成败的关键,筹划的科学合理性直接决定着整个工程的进度。延安东路隧道大修包含通风、排水、监控、道路、结构、强电、弱电等多项专业的拆旧和换新,在短短的9.5个月内完成大修施工,立体交叉施工在所难免。隧道横断面示意图见图1。
本次大修施工筹划在横断面上将施工分为3个作业区:上风道作业区、车道层作业区及下风道作业区,各专业施工采取流失的形式开展。传统的施工筹划利用PROJECT等软件编排出各专业在时间上的安排,配合施工平面布置图反应作业点的变化。但在时间和空间的4D施工筹划很难发现冲突。
运用基于BIM动态显示技术,根据施工筹划方案及图纸,建立可视化施工筹划方案,在虚拟世界开展工程建设,以检查校核施工筹划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性。利用BIM查询指定时间段内各分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包括已完工、正在施工以及尚未开工等部分。使施工进度计划更加合理、紧凑。基于BIM的施工筹划动态显示示意图见图2。
通过检查反馈修改施工方案修改BIM施工筹划模型再次检查,不断修正施工筹划,如图3所示;通过干涉检查及方案比选的BIM模拟,优化比选施工方案,达到施工场地布置、立体交叉施工、工期、各工序间的逻辑关系清晰合理。
2.2进度管理
进度实时监控管理按照计划对隧道施工情况进行有效的管理,其实施过程主要在于:安排人员每天对施工进程拍照,将采集的进度信息添加到BIM模型中,直观反应工作面的位置、已完成工作量、待完成工作及工作量,输出成果在项目管理平台上展现。通过项目管理平台的处理将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对比结果输出,如图4所示。
通过如上两步的操作,直观真实地看出工程的进度,施工作业位置、已完成工作情况和未完成工作。如有工期延误,可及时在图表中反应,方便高效管理,采取行之有效的弥补措施。此外,在记录施工进度的同时,生成电子化的施工记录,便于后期运维的信息追溯。
2.3点云技术
点云扫描直接得到真实物体表面的空间采样点,利用点云数据即可重构3D物体表面,点云扫描所取得的物体模型比较精细,真实感强,扫描速度快,且不受表面复杂程度影响。
延安东路隧道大修为减少作业安排,使用点云技术取代传统的隧道健康检测技术,开发点云在隧道管片错台、断面收敛及沉降检测中的运用。通过与人工检测数据的对比,验证点云技术在隧道健康检测中的正确性。点云技术在隧道健康检测中的运用流程示意图见图5。
点云扫描速度快,在延安东路隧道北线检测中每测站约10min,外业工作时间较短。图6给出隧道北线错台的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错台主要集中于隧道管片的封顶块,这与工程实际较为相符。
3 结语
根据大修工程的特点,以工程需求为导向,研究BIM技术在施工筹划、进度管理、工艺模拟及点云技术在隧道健康检测中的运用,主要结论和建议如下。
1)基于BIM的动态显示功能在4D筹划上优势明显,可优化施工方案,达到时间空间占满的工作状态。
2)对于复杂工艺以动态模拟为主,工序简单结构复杂的专项施工,可采用静态模拟,大幅减少模拟资源。
3)开发可运用于隧道结构健康检测的点云技术,其精度满足工程需求。
BIM技术是未来的趋势,学习、了解掌握更多BIM前言技术是大势所趋,欢迎更多BIMer加入BIM中文网大家庭(http://www.wanbim.com),一起共同探讨学习BIM技术,了解BIM应用!
相关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