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返回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BIM资讯> BIM技术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项目全过程管理中的高效应用

发布:中文网小编 浏览:1223人 分享
发布于:2020-08-17 14:16

项目使用BIM的优势

BIM之前建筑设计大都为平面作图设计方式,在2D平面建筑设计模式下,建筑师需要先从平面开始绘制,然后画立面、剖面,再按照项目进展更改所有的图纸。这样一来占用了大量的宝贵时间和精力。

BIM模型采用三维建筑设计方式,生成的主要不是图纸而是模型,在模型上可以直观展现建筑工程项目的全貌、各个构件连接细节,其中每一个视角都是同一个数据库中的数据不同的表现。BIM虚拟建筑模型中也包含有丰富的非图形数据信息,提取模型中的数据,可以实现生成任意视图、材料统计、面积计算、造价计算等等。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优势具体如下:

精密的工业化制造

装配式建筑采用工厂化生产的构件,采用机械化、信息化装配技术组装的建筑整体,其工厂化生产构配件精度可以达到毫米级别,现场组装精度要求也较高,从而可以满足各种产品组件的安装精度要求。

BIM应用的优势在于从“可视化”和“3D”模拟层面与建筑工业化“精密建造”特点高度契合,满足生产的精细化设计和精密化施工要求。目前工厂采用的基于BIM模型的预制装配式建筑部件计算辅助加工构件生产管理系统(CAM),实现BIM信息直接导入工厂中央控制系统,与加工设备对接,PLC识别设计信息,设计信息与加工信息共享。

image.png

在工厂的各条生产线对各个加工设备通过基于BIM技术形成的可识别的构件设计信息,智能化的完成了画线定位、模具摆放、成品钢筋摆放、混凝土浇筑振捣、养护、拆模、翻转起吊等工序。

利用BIM软件关联构件设计信息,可以对构件属性信息自动归集和生成报告,通过与工厂生产应用软件的对接实现设计信息到构件生产信息的传递和共享,避免了生产管理信息时大量繁琐数据信息的二次输入和输出产生的信息失真,达到真正的信息共享。在工厂中央控制室内,通过明确构件信息表(各个构件对应标签,生产预埋芯片)、产量排查,进一步确定不同构件模具套数和进场物料用量的排查。根据构件生产加工工序及各工序作业时间,按照项目工期要求,考虑到现场构件吊装顺序排布构件装车计划和生产计划,依据BIM模型数据信息,细化每天所需不同构件生产量,混凝土浇筑量,钢筋加工量,物料的供应量,工人班组作业时间和工人配置,相应的提高生产效率。根据生产排产计划,制定物料采购计划;生产过程中,实时记录下构件生产过程中的无聊消耗,关联排产信息,库存数据化实时显示,通过分析构件生产的物料所需用量,对比物料库存从而制定出物料的采购量,自动化生成采购报表,适时提醒,自动下单给供应商。

已生产的构件在堆场通过构件编码信息,关联不同类型构件的产能及现场需求,自动化排布构件产品储存计划、产品类型及数量,通过构件编码快速确定特定构件的所在位置。并且根据装配计划和现场需求,排布详细的运输计划(车辆、产品型号及数量、运输时间、到达时间等)。

通过工厂内全过程生产管理流程,每日采集各个生产工序加工信息进行汇总分析,为工厂管理者优化厂内生产管理活动及做出管理决策提供有力的保障。

image.png

集成的建筑系统信息平台

新型装配式建筑是设计、生产、施工、装修和管理“五位一体”

的系统化和集成化建筑,具有“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五大特点。而BIM技术正是“集成”

的关键,贯穿设计、生产、施工、装修和信息化管理的全过程,服务于设计、建设、运维拆除全生命周期,可以进行数字化仿真模拟,信息化描述的系统要素,实现信息化协同设计、可视化装配,工程量信息交互和节点连接模拟及检验等全新运用。

全专业高效合作与协同

BIM技术可以提供一个信息共享平台,各个专业的设计工程师在平台上共同建模,共同修改,共享信息,协同设计。将建筑的造型方案的BIM模型无缝传递给结构专业,经过结构师对建筑模型受力分析及完成结构设计,增加了结构模型后,再将包含有建筑、结构信息的BIM模型传递给设备安装专业进行给排水、暖通、电气等设计工作,增加安装工程模型信息,任何一个专业出现设计误差或者设计修改,其他专业均可以及时获得信息并进行处理。同时,不同专业设计师在一个平台上分工合作,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进行设计,大大提高了设计的精度和效率。

BIM技术是未来的趋势,学习、了解掌握更多BIM前言技术是大势所趋,欢迎更多BIMer加入BIM中文网大家庭(http://www.wanbim.com),一起共同探讨学习BIM技术,了解BIM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