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的建筑设计项目应用BIM技术的风险识别
基于扎根理论对建筑设计项目应用BIM技术进行风险识别研究。通过对该问题的资料收集、资料分析与编码、模型构建及信度、效度检验的过程,得出建筑设计项目应用BIM技术的风险因素。
基于扎根理论的风险识
别扎根理论的操作程序如图所示,其中对资料进行逐级编码是扎根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环,其中包括三个级别的编码:
1、资料搜集:深度访谈与样本选择
基于深度访谈是以实际场景为背景,以协商谈话的形式为手段,因此不论访谈对象是否在过程中出现中断现象,亦或访问者临时询问对象一些特别信息,其访谈结果都可以看作是对现实问题的一种思考及反映。这种资料收集的方法是从受访者与访问者两个方面进行某一问题的意义探讨,比单方面思考的准确意义更大,且整个访谈是指动态谈话中进行的,因此资料的动态特征最终会反映在所构建的理论中。本文的实践检验资料的收集以深度访谈为主。
根据上述论述,以及扎根理论研究对象的经验标准,笔者选取30个样本作为资料收集的来源。本文的样本来源主要为:(1)BIM技术提供方技术人员的访谈;(2)对建筑设计企业的多位负责人的访谈;(3)对本公司的设计项目应用BIM技术相关人员的访谈;(4)专家学者对建筑设计项目应用BIM技术问题的深度调查。样本的分布如表1所示。
在实际应用扎根理论时,我们会发现,当从资料中经过一次或几次抽离理论之后,仍然可能存在另外一些尚未确定的问题,那么需要我们再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重复上述过程,进行新一轮的理论抽离工作。因此,资料分析几乎与样本的鉴别以及资料搜集是同时进行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抽样工作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一层层、一步步的去完成。
2、初始编码:原生编码与命名
初始编码是指通过对深度访谈的记录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的过程。
初始编码的具体程序是:①研究人员对深度访谈的资料进行逐句编码,并给予相应的命名。命名原则上遵守扎根理论研究中的原生(In Viv io)编码原则,即尽量从每个句子中引用命名所需要的词汇,并且尽量避免阅读者自己的意见对命名造成影响。②对初步形成的编码进行概念化的过程。③初步概念化的结果进一步范畴化。范畴化的目的在于实现对资料的分析、比较、归类和整合,即将资料转换为众多有利于比较分析的单位,引导研究者对资料进行探索并发现问题。
BIM技术是未来的趋势,学习、了解掌握更多BIM前言技术是大势所趋,欢迎更多BIMer加入BIM中文网大家庭(http://www.wanbim.com),一起共同探讨学习BIM技术,了解BIM应用!
相关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