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模型创建时要注意什么?创建bim模型应该做哪些准备?
BIM模型的创建需要设计人员掌握新的建模技术和应用新的建模软件工具,这要求企业在前期投入较多的资源进行人员培训和硬软件的配置。从项目的生命周期和企业的中长期利益角度看,这些投入是值得的。作为BIM实施的第一步,BIM模型的创建对BIM的成功应用和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参数化建模
BIM模型是参数化的数字模型。一个构件所有实体和功能特征都参数化并以数字形式储存于数据库中,整个建筑模型和整套设计文件是个集成的数字化数据库,所有内容都是参数化和相互关联的。文件当中那些体现着项目全部要素的线条、图形以及文字,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画”出来的,而是通过BIM软件中的数据库,使用体现了项目全部要素的“智能构件”,以数字方式“建造”而成。智能构件在BIM环境下,会自动将自身信息从中央数据库加载至所有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详图、明细表、立体渲染、工程量估计、预算、维护计划中。参数建模具有双向联系性和及时性,可以轻松协调所有的图形(如平、立、剖面图等和非图形数据(如明细表等。因为它们都是数据库下的视图表现。
二、动态的建模过程
BIM模型是项目信息交流和共享的中央数据库。在项目的开始阶段,就需要设计人员创建信息模型。在项目的生命周期中,通常需要创建多个模型,例如用于表现设计意图的初步设计模型、用于施工组织的施工模型和反映项目实际情况的竣工模型。随着项目的进展,所产生的项目信息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对前期创建的模型进行修改和更新,甚至重新创建,以保证当时的BIM模型所集成的信息和正在增长的项目信息保持一致。因此,BIM模型的创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贯穿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对BIM的成功应用至关重要。
三、模型创建的实施
BIM模型的创建是参数化的三维建模过程。而建筑企业现行的建模技术大多是基于二维线条或者三维表面模型的CAD技术。这就要求建筑企业投入适当资源进行相应的人员培训和软硬件设施配置,以新技术和新工具进行BIM模型的创建。
1、人员培训
BIM模型的创建要求设计人员掌握BIM建模技术和应用BIM建模工具。
目前,建筑企业的设计人员大多习惯于使用传统的二维CAD技术。要从二维的CAD技术过渡到三维的BIM建模技术,就需要投入适当的资源,对现有的员工进行培训,使其掌握相关的BIM技能和完成设计思维从二维到三维的转变。BIM建模技能可以通过选派核心人员参加外部培训或者通过已经精通BIM技术的员工进行内部培训获得。此外,通过和已经掌握BIM技术的组织进行实际的BIM项目合作,也是一种很好地获取BIM技能的方式。
BIM软件的供应商通常会对用户提供相关的培训,而BIM的培训不应该仅仅是对BIM建模软件的使用,而是对BIM技术的掌握,适应BIM业务流程。
2、软件选择
BIM的实施需要多样化的软件工具来实现。软件的选择对整体项目交付将起到关键作用。BIM模型创建软件的选择,要考虑到信息的集成和共享以及不同软件工具的交互操作。在选择BIM建模软件的时候要考虑以下问题:选择此软件的目的是什么?软件是否容易操作?是否通过培训可以顺利升级?其文件是何种格式,与其他软件工具的协同操作性如何?创建的BIM模型能否用于以后的其他项目分析?
BIM模型创建软件基于数据库平台,并且应支持创建参数化,包含丰富信息。在BIM模型进行变更的时候,参数化模型中的各种相关对象都应自动更新。由于设计文件可能来自多方,BIM工具应该支持文件链接、共享和参照引用。BIM技术必须支持创建二维平面图,以满足合同约定的文档交付要求,必须能够创建和输出符合国际互操作联盟1A)指定的IFC标准的文件格式。目前,国际上的各大建筑软件开发公司已经开发出
且提供BIM建模软件。例如,Autodesk公司的Revit系列BIM 软件、Bentley公司的MicroStation TriForma 软件、Vico公司的ArchiCAD软件、Tekla公司的Tekla系列软件以及Google公司的 SketchUp软件。这些软件所创建的BIM模型,都可以集成和链接到Navis Works软件进行分析l。
3、硬件升级
BIM建模对硬件系统的要求也比传统的CAD软件要高。一般建筑企业现有的与CAD技术配套的硬件设施一般不能满足要求。BIM软件的推荐系统要求为:英特尔酷睿?双核2.40GHz或者具有同等性能的AMD速龙TM处理器、Windows?XP Professional(SP2或更高版本、4GB RAM以及一块硬件支持OpenGL?规范1.3或更高版本的独立显卡同。这样的系统要求,建筑企业里使用多年的计算机一般不能满足,就是在当前的计算机市场上也属于较高配置的系列。这就要求在采用BIM技术的同时,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对现有的硬件系统更新换代。
关于BIM模型创建注意事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
BIM技术是未来的趋势,学习、了解掌握更多BIM前言技术是大势所趋,欢迎更多BIMer加入BIM中文网大家庭(http://www.wanbim.com),一起共同探讨学习BIM技术,了解BIM应用!
相关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