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返回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BIM资讯> BIM技术

为什么要考虑BIM模型精细度?BIM模型精细度有什么用?

发布:中文网小编3号 浏览:11043人 分享
发布于:2020-02-19 14:11

    “模型细度(或模型深度、模型精细度)”是LOD(LevelofDevelopment)一词的中文翻译,LOD一词最早由美国建筑师协会(AIA,AmericanInstituteofArchitects)于2008年在其E202号文件中提出,它按照BIM模型中所含建筑信息的多少将模型划分为5个等级。随后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很多模型细度的划分标准。这些标准如同一把把标尺,衡量着BIM模型的细度。我们先以AIA所划分的LOD等级模型为例,介绍不同模型等级的应用。

    AIA的BIM模型细度标尺

    AIA以LOD(LevelofDevelopment)确定建筑信息模型的细度,使用Development一词,就是表示建筑信息模型不是一开始就是完整的,拥有所有信息的。这表示建筑信息模型是随着建设过程的发展,模型细度也随之不断提高的过程。而在建筑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所需要的模型细度也是不同的。可见建筑信息模型细度与建筑生命进程是相辅相成的。AIA将LOD分为LOD100、LOD200、LOD300、LOD400、LOD500,各个级别的等级要求如下表所示:

image.png

    具体应用在建设过程中而言,LOD100一般为规划、概念设计阶段。可以帮助项目参与方尤其是设计与业主方进行总体分析(如容量、建设方向、每单位面积的成本等)。

image.png

    LOD200也是在设计阶段。一般为设计开发及初步设计上。可以进行一般性能化的分析。

image.png

    LOD300一般为细部设计。可以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及模拟(例如碰撞检查、施工模拟等)。

image.png

    LOD400一般为施工及加工制造、组装。包含了完整制造、组装、细部施工所需的信息。

image.png

    LOD500一般为竣工后的模型。该模型可以直接交给运维方作为运营维护的依据。

image.png

    随着我国BIM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北京、上海、深圳也先后发布了BIM的地方标准,国家层面的《建筑工程施工信息模型应用标准》(征求意见稿)也于2016年3月1日公布。这些标准中都包括了衡量建筑信息模型细度的标尺。

    北京的BIM模型细度标尺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于14年2月发布的《民用建筑信息模型设计标准》(DB11/T1069—2014)中将BIM模型深度按建筑、结构、机电专业进行划分,在每个专业下分几何和非几何两个信息维度,每个信息维度分1.0、2.0、3.0、4.0、5.0五个深度等级。最终BIM模型的深度等级由各个所需专业的模型深度组合而成,各专业的模型深度由其几何信息深度等级和非几何信息深度等级组合而成。

image.png

    深圳的BIM模型细度标尺

    深圳市建筑工务署于15年4月发布的《BIM实施管理标准》(SZGWS2015-BIM-01)中BIM模型精细度分为5级,其LOD100、LOD200、LOD300、LOD400、LOD500分别对应方案设计模型、扩初步设计模型、施工图模型、施工深化模型、竣工模型,等级要求与AIA的LOD等级要求相似。但《BIM实施管理标准》中模型精细度是按建筑、结构、暖通、给排水、电气、室外管线、景观、照明、标识、室内精装修这十个专业划分的,并详细划分了这些专业的子项。

    上海的BIM模型细度标尺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委员会于2015年5月发布的《上海市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指南》中按照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准备、施工实施和运营阶段分别描述模型深度。除方案设计阶段只涉及建筑和结构两个专业外,其余每一个阶段均涉及建筑、结构、暖通、给排水、电气五个专业。随着项目建设的深入,后一阶段的模型内容和基本信息通过对前一阶段的“增加”和“修改”不断完善。

    国家层面的BIM模型细度标尺

    国家层面住建部与质监局于2016年3月1日发布了《建筑工程施工信息模型应用标准》(征求意见稿)。该标准中以施工模型为起点对BIM模型细度进行划分,其施工模型细度如下表所示。而在附录中的施工模型细度表中对不同细度等级下模型中的模型元素和元素信息(包括几何与非几何信息)做了详细描述。

image.png

    小结

    可以看出以上各个标准对于建筑信息模型细度的划分还是不尽相同,但均是以建设过程为时间轴,以建设过程中涉及的专业为要素,通过模型元素和元素信息的不断完善逐渐提高模型细度。但在不同的建设阶段,需要从BIM模型中提取的信息是不一样的,各个标准中的模型细度等级则提供了一个度量模型细度的标尺,使BIM模型在不断细化的过程中拥有界点,方便BIM模型在不同建设阶段中的交流。


BIM技术是未来的趋势,学习、了解掌握更多BIM前言技术是大势所趋,欢迎更多BIMer加入BIM中文网大家庭(http://www.wanbim.com),一起共同探讨学习BIM技术,了解BIM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