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返回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BIM资讯> BIM技术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建造中各个阶段的应用

发布:中文网小编 浏览:5849人 分享
发布于:2020-02-11 16:43

(1)设计阶段 
  装配式的建筑构件生产来源于工厂,这对设计图纸的准确性要求非常高,在设计阶段,涉及各个专业之间的衔接,设计图纸在定稿之前需要经过很多次的修改与调整,但一个数据的改变可能引起其他很多构件的尺寸变更,如果用传统的制图方法,需要一一进行调整,难免会出现疏漏之处。如果利用BIM模型进行设计,就可以减少设计方案中出现信息不一致甚至冲突的问题,因为BIM模型中的所有构件都由相应的参数进行控制,模型中的每一个构件的属性,如尺寸、材质等,以及模型之间的衔接都是相互关联的。一个参数改变,其他构件的参数也会自动做出相应的变化。 
  另外在设计阶段,由于装配式建筑的特殊性,需要对预制构件的预埋跟预留进行准确的设计,这需要很多专业设计人员携手合作,利用BIM模型,设计人员可以在BIM平台进行信息沟通和信息修改,还可以利用BIM平台进行碰撞检查,找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各个专业人士之间还可以相互调动设计资料,做到了有效沟通,避免因沟通不及时造成图纸误差等问题,有利于设计方案的及时调整以及设计人员之间的高效沟通,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设计效率。 
  最后,BIM模型还可以导出需要的图纸和构件的型号及数量表,这样设计单位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和施工方、建设方、构件生产厂家进行实时的沟通,各个合作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BIM平台上调整设计方案,实现了各个参与方之间的协同工作。除此之外,利用BIM平台还可以快速地计算出工程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传统计算的误差。 
(2)构件预制阶段 
  还可以利用RFID对构件进行编码,RFID芯片中包含每个构件的属性,包括类型、尺寸、材质等信息,这些编码都是唯一的,从而保证了构件信息的准确性。然后将RFID芯片植入构件中,构件使用方也可以根據实际施工的构件使用情况,将构件的使用情况上传至BIM平台中,各合作方根据BIM平台中的相关信息,可针对方案相关问题进行商讨并提出相应调整策略,从而避免了待工、待料等情况。 
  另外,在设计方案完成后,设计人员将构件的信息上传至BIM信息平台,构件生产厂商可以通过BIM平台直接查看构件的相关信息,然后通过条形码的形式将构件的尺寸、材料及钢筋信息参数转化成加工参数,实现设计信息与构件生产信息系统对接,提高了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的生产效率。 

26.jpg

(3)构件运输阶段 
  首先,在构件运输过程中,也可以在运输的车辆中采用植入RFID芯片的方法,通过BIM信息平台,可以方便准确地追踪到运输车辆的信息数据;另外在运输工具选择、运输路线优化以及运输顺序的安排上,也可以利用BIM技术的模拟功能,实现路程最短、时间最短,合理安排运输工具和运输顺序,从而降低运输费用,加快工程进度。 
  其次,在物流配送和存储验收的过程中,双方人员都可以通过BIM平台直接读取该批预制构件的相关信息,实现构件信息的自动对照,从而减少了传统验收模式下出现的验收数量偏差、堆放位置偏差以及构件出库记录不准确等问题。 
(4)构件安装阶段 
  装配式建筑不同于传统建筑,它最大的优点在于机械化与自动化。所以,装配式建筑在构件安装过程中,对施工工艺与进度等方面的要求较高,需要很高的精确度,要求构件定位精确,以及有高质量的安装技术做支持。而BIM技术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点,在BIM模型属性中,可以输入构件的时间属性,从而满足施工进度要求,还可以通过4D模型对工程进度进行可视化管理,这样给项目各参与方制定出了统一明了的进度要求,有利于项目的进度管理工作顺利实施;另外通过BIM技术的模拟功能,可以优化施工现场的平面布置,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确定预制构件的堆放、安装顺序以及吊装方案等。通过可视化模拟,让各参与方可以更高效地协调工作,让建造方能够进行直观的技术交底,业主方也可以通过BIM平台随时对项目进度进行监督。 

16.jpg

(5)运营维护阶段 
  在BIM技术的前期运用过程中,各个构件的信息建立完成,并且与实际信息相一致,这也是运营维护阶段通过BIM模型进行维护的基础,项目的使用方或管理人员可以通过BIM模型来对项目进行构件的维护、管道设备检测,实现建筑的智能化管理等。另外还能加强建筑的质量与能耗管理,BIM技术可以利用前期在构建中植入的RFID芯片,检测建筑物的能耗情况,并对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找出建筑高能耗的地方,从而实现维护装配式建筑绿色运营的目的。 

BIM技术是未来的趋势,学习、了解掌握更多BIM前言技术是大势所趋,欢迎更多BIMer加入BIM中文网大家庭(http://www.wanbim.com),一起共同探讨学习BIM技术,了解BIM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