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火神山”扩容,BIM为城市筑牢生命盾牌
中国江苏网讯未雨绸缪,临危不乱。这8个字可谓是江苏抗“疫”防护工作的真实写照。
在南京,从第一位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的病人开始,所有确诊患者都被统一收治在了2016年就建成使用的南京“火神山”——南京市第二医院汤山分院(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中。而就在前不久,医院西南侧的荒地上再现施工队忙碌的身影。记者了解到,为了提升防疫收治能力,南京二院汤山分院正在应急扩容。一周后,首批72间隔离病房即将建成。
每两小时就变样,工程创造“南京速度”
时间紧、任务重。自1月27日南京市委、市政府紧急决策应急扩容南京市第二医院汤山分院后,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南京市城建集团就组建了应急工程现场指挥部,协同高效、有条不紊推进基础土建、板房、配套道路和给排水等各项建设。
现场指挥部负责人、市建委总工程师石平府告诉记者,当时施工场地内灌木丛生到处是山丘沟壑。“正逢春节期间工人都休假回了老家……千头万绪如一团乱麻。”
好在,在指挥部的统一协调下,施工团队很快找到了方向。24小时完成施工设计图、48小时完成4000多平方米拆迁工作、150多台设备4天内完成9万立方米土方开挖与调配平衡……南京市城建集团时隔7年再次“召回”精兵强将,披挂上阵,奔赴位处南京东郊的应急工程筹建现场。
方案设计、工程立项、施工组织等各个环节齐头并进,几乎一天“销账”一项计划任务,基础土建、板房、配套道路等各项建设很快从图纸变成了现实,“工地上基本每隔两个小时就会变个样。”
疫情考验着一个城市的防控能力。为了保证应急工程进度不慢、工程不乱,现场指挥部把“作战”计划编排到半天,实行三班倒。工程的道路、地坪、基础都是按照规划和卫生防控要求建设。“这不仅是一个应急项目,更是一个提高城市安全韧性、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长远工程,因此工程的质量安全一点也马虎不得。”石平府说。
“应急”绝非“临时”,防污染细节升级
“项目选址远离居住区,整体背倚青龙山。并采取了气压梯度管理,可以有效防止空气‘乱跑’造成感染。”南京市城建集团工程部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根据整体规划,应急扩容项目参照了北京“小汤山”和武汉“火神山”、“雷神山”模式。
虽说是应急工程,但此次建设却并非“临时之举”。应急工程总体方案巧妙地将医院远期规划和近期应急结合起来,真正体现了平战结合的特点,既满足了功能,也节省了造价。“应急工程的防渗地基基础和污水收集系统根据医院的现有规划,按50年设计使用年限一次性实施到位;上部结构则是参照北京‘小汤山’和武汉‘火神山’模式,采用装配式活动板房的形式,可满足10年的使用年限。”
采访中,南京市城建集团工程部负责人还向记者展示了应急隔离病房的电子平面图。此次新建的隔离病房楼为二层建筑,主要功能用房包括隔离病房、护士站、医生办公室、防护服更换间等。从人行流线图来看,每栋隔离病房共有6个隔离单元,每个隔离单元均设置一个病人入口,医护人员入口分布在病房中间区域。
“现场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这种分类流线设计,可以减少病患和医护人员接触,降低隐患。”工程部负责人介绍,患者可从病人入口进入隔离病房,而医护人员则从医护入口进入清洁区域,更换防护服后进入隔离病房区域。“每进入一级区域,医护通道与病患通道完全分离,从而保证一线医护人员的安全。”
此外,为了确保板房安装精度,设计院还使用BIM数字建造技术来避免拼接误差,项目部采用智慧工地系统实时跟踪施工状况,无人机每小时对工地航拍一次。
储备“扩容仓”,为城市筑牢生命盾牌
目前,病房均按两人间进行设计,未来疑似病例将按照单人一间,确诊病例两人一间进行安排。本期应急工程先建设72间,可以3天迅速扩容到288间,达到设计收治能力,而且周边还预留了更大的扩容空间。2月13日,应急工程就将渐露雏形。随着应急工程的竣工,南京版“火神山”医院的保障能力将得到极大提升。
记者还注意到,应急工程建设高峰期有2300多名工人同时施工。为了确保工地疫情防控安全,指挥部还制定了专项防疫应急预案,现场实行全封闭管理。在医院大门口、工地入口处和项目部门口设置三道关卡,所有参建人员都要佩戴口罩、安全帽,穿反光马甲,每次进入这三道关卡都要测量体温。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为人民群众构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疫防火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南京二院汤山分院的应急扩建,为南京防疫收治能力加上“双保险”,也为全省救治传染病提供储备“扩容仓”。同时,作为江苏省传染病医院,江苏省传染病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必要时还可以为全省救治传染病提供更大的储备容量。
“应急工程可在短期内迅速提升南京市新冠肺炎的收治能力,也可以提高未来南京面对突发烈性疾病的应变能力。”南京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建成后一方面可以为其它科类的病房腾出更多床位,优化医疗资源,另一方面也更利于烈性传染病患者的集中隔离和救治,尽可能减小烈性传染病波及的范围,为百姓的生命安全负责。
记者王甜谢诗涵
BIM技术是未来的趋势,学习、了解掌握更多BIM前言技术是大势所趋,欢迎更多BIMer加入BIM中文网大家庭(http://www.wanbim.com),一起共同探讨学习BIM技术,了解BIM应用!
相关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