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怎么样投标?BIM应用对投标的材料需求与影响
随着BIM技术在行业中推广越来越广,众多的项目招标也都采用了BIM电子招标的形势。而在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之后,BIM技术的使用率也是逐渐升高。那么我们又要如何应用BIM技术来投标呢?让我们来看看BIM对投标的影响,以及都需要准备些什么材料吧。
一、BIM应用对投标的影响
1、投标工作的关键点
一种新技术进入传统领域势必会产生巨大影响,从完整性的角度来看,招标工作将会是最先受影响的环节。从目前的BIM环境来看,招标工作面临的难点也是投标工作需要注意的关键点。投标关键点如下:
①、类别繁多,注意筛选重点;
②、明确应用深度,达到偏差可控;
③、提高专业技术、增强综合能力;
④、新型技术,缺乏参考,着重结合公司优势。
2、类别繁多,注意筛选重点
BIM技术不是一个软件,不是一个信息,不是一个阶段,BIM是应用到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当中的工具。其既包含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如工具性、系统性、交互性、平台化等等的技术手段及技术管理,也包含设计、施工、监理、运维、咨询和软硬件等方面。所以,在投标过程中要明确定位,筛选重点。
3、明确应用深度,达到偏差可控
应用深度除了需要明确模型的精度(LOD100、LOD200等)以外,还需要明确采用哪些软件,是否需要交付模型,交付模型的标准,管理模式,是否需要接入平台,后期是否进行运维等。基础性、系统性、数字化的深度是投标过程中需要明确的。
(建模精度等级表(部分))
4、提高专业技术、增强综合能力
投标人员需要具备新技术带来的各方面信息的变化,了解BIM的相关软件、平台和标准,熟知BIM的应用范围及其所含内容,了解二次开发、数字服务的工作量及费用,熟悉各专业之间的联系与管理模式,掌握BIM投标的特点和合同履约的难点。
5、新型技术,缺乏参考,着重结合公司优势
BIM技术作为一门新技术,在我国都是处于起步阶段,有的公司运用比较成熟,但更多公司都是处于摸索阶段。应用BIM技术的项目属于创新型技术应用项目,具有明显的项目唯一性,真正的BIM落地是结合项目本身的特点,综合各方因素,而得到一套针对性极强的完整系统。同时由于技术的基础具有互联信息的特点,更新速度快是一个利弊明显的要点,即便项目具有可参考的例子,也需要确保技术的更迭是否带来新的影响。简单举个例子,比如现在人脸识别技术发展迅猛,对比以前打造智慧工地使用的人员门禁系统,就是刷卡时代到人脸识别的变化。
二、投标工作的风险防范
1、认真查阅招标文件,落实招标需求
新技术的出现,难免存在认识的局限性,从而导致招标方的需求不明确。针对此情况,首先要健全公司BIM组织架构,做好顶层设计,如BIM联接系统,运维系统,BIM的企业标准,常用平台的搭建,管理层级划分,办公硬件配置标准,网络保证等。
然后做好应用需求的分析,软件开发需求分析,获取最新BIM技术资讯,采用业内比较成熟的技术。最后以明确的需求点反馈招标方以达到落实需求的目的。
2、须界定服务内容,达到控制价可控
BIM技术应用属于新技术范畴,可归类为试点项目或者科研项目,其费用性质属于课题费,也就为估算。如果对其认识不到位,极有可能导致控制价出现较大偏差,例如软硬件费用,开发与维护费用,各阶段应用深度、精度不同的差价等等。
对于此情况,有不少省市都相继出台了相关BIM收费的标准,如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等。在2018年7月,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了《广东省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费用计价参考依据》,此文件根据应用程度,应用阶段及项目类型的不同进行了不同系数的制定,公式如下:
应用费用=基价X(A应用阶段调整系数)X(B应用专业调整系数)X(C工程复杂程度调整系数)
(广东省BIM计价标准(部分))
结合相关的通知文件,综合招标文件内容,列出服务清单,明确收费构成与水平,如软硬件购买还是租用、平台是否接入、接入的平台购买还是租用、是否提供标准编制、是否进行人员培训、模型精度要求、是否进行交付、后期是否需要进行运维等等,综上来达到控制价可控,防止出现较大偏差。
3、BIM招标文件无范本,须关注合同条款的变动
因为招标标的物不同,比如传统与专项、产品与服务的差别;BIM应用深度不同,横向应用与垂直应用,有无平台,有无二次开发等差别,这些都极大影响着投标时候侧重点的设置。一般而言,对BIM相关的投标工作,技术标主要有需求、模式、标准、软硬件、平台等5大要点,商务标主要有人员、业绩、和技术3大要点。每个要点的侧重点与我们以往的投标并无相似之处,在投标过程中须加以区分。
如果在招标文件中有技术需求书,那么便可根据需求书的内容进行制定,若无,则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编制:
①、标准约定:需要建模的阶段,各阶段模型精度,模型交付标准,不同阶段模型管理等;
②、软硬件约定:硬件配置标准,软件版本确定等;
③、分工约定:是否有BIM项管方、BIM监理方、BIM设计方,各方工作责任,各方对接时间,各方交接质量标准等;
④、实现方式约定:平台接入与否,平台接入形式,过程数据处理,二次开发费用等;
⑤、归属约定:成果归属,如数据、阶段模型、实物等。
BIM技术是未来的趋势,学习、了解掌握更多BIM前言技术是大势所趋,欢迎更多BIMer加入BIM中文网大家庭(http://www.wanbim.com),一起共同探讨学习BIM技术,了解BIM应用!
相关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