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工地需要BIM做什么?BIM如何应用于智慧工地
建筑行业是如今社会发展体现最好展示,但同时,建筑业也是安全事故多发的高危行业。如何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降低事故发生频率、杜绝各种违规操作和不文明施工、提高建筑工程质量,也是如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随着BIM技术的发展与研究,智慧工地的建设也在与BIM技术相结合之下,诞生出了新的应用模式。今天,就跟着笔者一起来看看BIM是如何应用于智慧工地建设的吧。
一、“智慧工地”—施工场地布置篇
“智慧工地”建设从前期施工场地布置到施工场地内各功能区的划分,塔吊的定位、场区道路的布置进行建模,通过模型对塔吊的工作范围、吊重、塔吊的利用率,工作人员和车辆的入场、出场路线进行模拟,实现三区分离、人车分流,塔吊能满足施工的需求,在用人高峰期及车辆进出场高峰期施工场地能井然有序的运行。
施工场地布置阶段,配合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以确保施工的安全,如在塔吊布置时,在塔吊上安装塔吊防碰撞系统,通过塔吊防碰撞系统,对塔吊的吊重和防碰撞距离进行预警值设置,可以有效的防止塔吊超重和碰撞情况的发生,以确保施工安全。同时在施工现场布置蓄水水池,收集现场的雨水及施工降水。现场雨水通过雨水井过滤后,经雨水管道流入沉淀池,经过沉降、过滤后流入消防水池被再次利用,为现场消防、喷淋、绿化灌溉及施工生产用水提供水源。在节约用水的同时,还能通过对雨水的利用,减少施工场地的粉尘。
二、“智慧工地”—BIM模型应用篇
智慧工地”的建设,依托于智慧工地平台。而平台中信息主要来自于BIM模型。大部分情况下,BIM模型的精确度决定了“智慧工地”的开展程度。BIM是一个由二维模型到三维模型的一个转变过程,也是从传统施工中被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到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转变过程。所以,BIM模型的应用对于“智慧工地”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智慧工地”建设中,BIM模型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工程量统计:BIM模型创建完成后,通过对模型的解读,能够及时分析出施工现场各材料的工程量;
施工模拟:制定完成施工进度计划后,通过软件把施工进度计划与BIM模型相关联,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将实际工程进度与模拟进度进行对比,可直观看出工程是否滞后,分析滞后的原因,以确保工程按计划完工。
可视化交底:BIM具有可视化特点,对施工方案进行模拟,对施工人员进行3D动画交底,提高了交底的可行性。
节点分析:通过比对施工图纸,对复杂节点进行模型创建,通过模型对复杂节点进行分析。比如复杂的钢筋节点,在模型建立后,对模型进行观察,找到钢筋碰撞点,对钢筋的布置进行优化;也可以模拟模板支撑体系的受力状况,以确保模板支撑体系的施工安全。
管线综合碰撞检测:在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预留孔洞未预留、机电、设备管线安装时发生碰撞。面对这些情况,“智慧工地”建设中,在设计图纸下发后,根据设计图纸,对建筑物进行综合建模,把预留孔洞在三维模型中显示,直观的显示出各个位置的预留孔洞,防止遗忘。在结构、建筑、机电、设备模型都创建完成后进行合模,分析出各碰撞点,与设计进行沟通,对设计图纸进行修改。在工程前期解决了管线打架问题,节约了工期,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三、“智慧工地”—劳务管理篇
“智慧工地”建设在劳动力管理方面,首先对施工场地实现封闭式管理,通过闸机等设备实现人脸识别,能够有效管控施工现场人员进出场,使得工地更为安全。施工人员进场前实名制认证登记,通过智慧工地平台,对劳务人员的结构组成、年龄比例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能够实时了解现场人数及各种分包组成情况;通过数据采集,智慧工地平台可以准确提供该时间段内的劳动力曲线,现场管理人员可通过劳动力曲线合理优化人员使用情况,从而避免窝工,节约劳动力成本,提高施工效率。
四、“智慧工地”—材料和机械设备管理篇
“智慧工地”建设在材料、机械设备管理方面,能够做到实时管控。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对材料和机械设备的管理可控制性不强。而“智慧工地”则根据BIM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对进场物料跟踪管理。通过电子标签对机电设备、钢结构、PC构件等物料进行跟踪管理,管理人员可随时了解工程的实际进展情况,对物料进行有效的管控。在在机械、设备管理方面,可根据施工进度模拟合理安排设备进出场时间,以及所在位置和使用情况;退场时,可通过二维码附加信息及时找到设备,以防丢失损坏。
五、“智慧工地”—远程监控篇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各管理单位已将视频监控纳入到工地施工建设要求之中。“智慧工地”通过远程监控不仅对施工现场进行监控;还通过智慧工地云平台,施工人员进场前实名制认证登记、人脸识别智能通道进入现场,移动端安全技术交底,施工以BIM、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建筑行业正行驶在“智慧工地“的快车道上,实现“绿色、智能、精益和集约”的精细化管理,必将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方向。
BIM技术是未来的趋势,学习、了解掌握更多BIM前言技术是大势所趋,欢迎更多BIMer加入BIM中文网大家庭(http://www.wanbim.com),一起共同探讨学习BIM技术,了解BIM应用!
相关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