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案例:BIM在住宅景观中的运用
【图文来源:微信公众号——景度视野,作者:刘旭东】
BIM相关技术以其“项目全生命周期”为号召力,在建筑行业、基础建设行业有相当程度的应用。虽然中国并未强制推行BIM,但越来越多的高端的建筑项目整体或在部分上应用BIM相关技术,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对于景观行业,营造是一个高度动态的过程。由于施工进度管理多样化、物料(特别是植物)属性的复杂性,难以清晰描述施工进度以及各种复杂关系,也难以准确表达工程施工的动态变化过程,使得BIM在景观领域并没有太多的运用。
近年来,我们在某住宅项目中,进行了BIM技术的尝试性运用。此项目是位于成都西二环内侧的一个高端住宅项目,景观面积仅有8800平米。景观设计创意源自中国传统书法艺术,设计师希望能在有限的场地内实现更加丰富的空间感受,并且呈现远远大于规划需求的绿量绿感,最为重要的是,要在有限的场地内让人们感受到景观足够的精致感和艺术性。
这个项目的入口和后场花园的景观构架,是景观里面最为重要的形象构筑,设计的初衷是延续项目统一的线型和韵律感,让景观竖向表现与项目风格整体统一。
大门平面设计为了与项目整体线型契合,入口景墙和保安亭在平面设计为不对称曲线形状,同时立面也采用天然纹理石材制作有宽度变化和凹凸关系的双向肌理,这种肌理会跟随平面的曲线进行运动。设计师想以此表达景观概念中,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运笔的干湿关系带来的变化感。
我们在进行施工图设计时发现,在CAD上对大门进行任何平、立、剖面二维的图纸都不能完全准确的反映这种延续性变化带来的立面装饰表达,并且不能对材料的加工规格给予准确的指导。
在此背景下,我们求助了因恒科技的BIM技术,采用Revit对入口精准建模并进行分版,可以完全将物料加工做排序输出;并且再对干挂构件做竖向及平面延展性定位,同时还能表达每根干挂构件的长度。虽然作为设计单位,我们还是会将模型导出来作为施工图成果文件,但其实施工单位完全可以按照模型提供的物料进行的物料定制、放线定位以及验证。如果说施工图是用来指导施工的制作说明书,这个模型对于施工的指导能力会超过景观施工图,因此,我们打算用这个模型来进行图纸交底。
这次参数化设计,只是其运用到景观设计表达的一个小的案例,从本质上讲,它只是一次翻模性质的应用,但却给了我们一次近距离体验BIM技术的机会,当我们回过头来看整个项目设计的时候,我们发现其实景观设计有很多BIM技术的切入点。
一、专业间的碰撞式验证
和所有住宅开发项目一样,从项目景观概念设计到施工图设计全过程经历了非常繁琐的建筑、结构、装饰、管网各专业配合工作,景观专业需要根据各专业的成果更新及时做出相对应的调整。
这个项目我们指派了一名经验丰富的主创设计师,全程跟进,他需要及时地根据新调整消防通道与扑救面位置,对景观硬铺,种植范围做出相应的细微调整,并且需要根据空间关系,提交最新的景观构筑、种植覆土荷载需求,以及对总平管网中的管井位置进行优化调整。这其中的每一个步骤,都会经历“合图→建议→调整→二次合图→再修改”的过程。同时,业主单位会召集各专业集中讨论,评判并给出指导意见,这个指导意见不一定是一个敲定的方案意见,它可能只是一个工作方式或流程,后期各专业可能会带着上次讨论会议的指导意见作出对应的成果再次集中讨论。
试想如果业主能够从拿地开始就指定一个科学的设计进程,要求各专业在一个统一的底图模型里开展自己的专项设计,使用统一的模型语言输出和汇集,这样监控起来就会像设计院内部协同一样清晰,较之传统的进程来说,更容易及时纠错。业主只需要进行优先级评判就可以快速开展设计管理工作。
二、设计分析和研判准确度的提升
这个项目的景观设计方案文本中,有很多前期的条件分析:区位分析、日照分析、客群分析、流线和管控分析等。我们不禁会问:这些分析的前置条件充足吗?分析的是经验性归纳吗?结论科学合理吗?如果说区位分析有卫星地图和现场踏勘,应该是合理的,那么日照分析呢?红线外一墙之隔的建筑会对我们的日照、通风产生什么影响,目前来说是无法估计的。管控一般是由业主划定:这边是人行主入口,那边是车行主入口……而这些其实都是建立在经验判断上,但是未来真的会按此来进行交通组织吗?这个时候,无论是我们还是业主方都需要一个更为科学的答案。
如果把BIM技术纳入到城市设计中之后,我们就可以依据大数据做出更合理的分析,如果业主愿意为这项精准度更高的服务买单,那么BIM技术的运用就能提升设计的价值。
事实上,BIM技术运用到景观中还有很多的技术难关要攻克,包括信息技术系统的接口统一、数据的轻量化等等,景观相对与其他专业更偏设计而非工程,物料的信息定义更为复杂和多样,另外目前的景观设计费用也并不能提供完全支持。但如同开头所说,BIM是全专业的设计过程方法,因此,它必然是涵盖景观等各方各面的,否则就不能称之为一个完整的过程。
对于建筑行业而言,一个领域的变化在一年之内或许没有想象的巨大,但十年乃至二十年后,从量变发展到质变,这个变化就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就如同在手绘施工图的时代,我们没有预料到CAD给设计行业带来的转变一样,我们可以这样断言:在数字化时代,BIM技术的发展,势必也会在未来设计中掀起一轮全新的技术革命。
BIM技术是未来的趋势,学习、了解掌握更多BIM前言技术是大势所趋,欢迎更多BIMer加入BIM中文网大家庭(http://www.wanbim.com),一起共同探讨学习BIM技术,了解BIM应用!
相关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