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如何运用施工?BIM施工中的应用风险有哪些?
相信大家也都看到了不少BIM成功落地的案例,其中应用方式也都是有迹可循,那么为何如今对于一些企业而言,BIM技术还是那么遥不可及呢?这还得从BIM应用风险来说起,这也是为什么BIM在国内发展了这么多年所要面对的应用风险。
BIM应用中的风险
在BIM在设计阶段的一片繁华背后,如何用设计阶段BIM成果支持施工阶段甚至运维阶段的应用,仍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BIM项目实施过程中风险如影随形,很多项目BIM应用的失败实际上并不偶然,每个BIM项目从开始阶段就面临着一系列风险,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些风险,BIM应用往往很难达到预期。以下七大风险是最为常见且容易被人忽视的。
风险之一:目标不明确
国内很多BIM项目,在实施之前普遍没有确立好BIM应用的目标。由于业内目前尚无统一的BIM建模规范,BIM建模的精度要求应以满足未来BIM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为依据,如果模型精度达不到应用要求,势必对未来BIM应用造成障碍,这也是目前国内很多BIM项目中途停滞的重大原因;相反如果超出精度范围,则会出现建模资源浪费的情况,同时更高精度的模型意味着对硬件资源的占用。以当前硬件配置水平,适当的模型精度是BIM应用的关键。因此,目标不明确是目前BIM项目存在的首要风险。
风险之二:规范不清晰
由于行业BIM标准正在编制过程之中,国内尚无统一的BIM标准体系,这给BIM的应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障碍。目前,很多企业(项目)的解决方式是通过制定企业(项目)自身的BIM标准,但整个过程中充满个性化和不确定性,也给跨专业协同带来了不小的难度。更为复杂的是不同阶段之间的数据交付,例如设计阶段到施工阶段的模型交付是目前BIM应用遇到的最大难题。因此,规范不清晰是目前BIM项目存在的本质风险。
风险之三:数据不统一
BIM模型数据的跨软件平台应用已日趋普遍,例如在PC端,可用多种软件进行模型的浏览和漫游,这些模型数据亦可通过接口在手持终端上加以呈现(图2.3),整个模式容易让人产生的跨平台的数据无缝连接的错觉,但实际上数据传递的过程往往是分割开来通过人工来实现的,这个过程人为造成了很多信息孤岛,同时传递过程存在着数据丢失的风险。因此,数据不统一是目前BIM项目存在的底层风险。
风险之四:协同不彻底
碰撞检查是BIM的热点应用,也是典型应用之一,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了BIM协同的代名词。工作形式是通过“碰撞检查”报告,这些报告通常以Excel文档的形式出现,协同方式是对照报告修改模型指定位置。在很多大型项目中,碰撞点往往有几千条甚至上万条,人工的一条条对照表格解决,容易造成错行或漏行的失误。因此,协同不彻底是目前BIM项目存在的运行风险。
风险之五:内容不完整
设计阶段的模型很难在施工阶段应用,原因是多方面的。对比左右场景,我们会发现尽管模型已经模拟出实际建筑的轮廓,但离真正的施工应用尚存在差距,施工场地临时设施和机械设备的缺失是模型不完整的重要原因。而模型不完整是施工阶段BIM技术落地困难的重要原因。因此,内容不完整是目前BIM项目存在的基础风险。
风险之六:整合不全面
BIM建模软件有多种选择,每种建模软件的优势和侧重各有不同,一个项目中很可能用到多种建模软件,此时模型整合就变得尤为重要。模型的整合不仅仅是几何形体的整合,更重要的是材质,体积等数据信息的整合。事实上,整合导致的信息丢失的案例比比皆是(图2.6)。因此,整合不全面是目前BIM项目存在的潜在风险。
风险之七:理念不正确
从2013年开始,国内一些传统工具软件厂商开始往BIM软件开发的方向转型。由于缺乏BIM整体平台级架构的思路,仅仅是将原有软件产品三维化,未能体现BIM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反而把模型数据变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
国外很多BIM管理软件也纷纷登陆中国市场,但是普遍遇到了本土化的问题,无论是算量和计价的规则还是管理模式的区别,都给外来的BIM应用软件设置了天然的门槛。同时,欧美的管理模式趋向精细化、标准化,目前国内企业尚未达到相应的管理水平,因此应用落地十分困难,理念不正确是目前BIM项目存在的最大风险。
尽管如此有着这么多的应用风险,但在一些大企业中的BIM项目却还是可以将BIM技术应用得活灵活现,这不仅仅是因为企业有着足够的经验,也同样是因为项目团队有着全新的技术管理理念,而这也是未来推广BIM技术必须掌握的思维理念,也将是提高BIM技术应用的最好方法。
BIM技术是未来的趋势,学习、了解掌握更多BIM前言技术是大势所趋,欢迎更多BIMer加入BIM中文网大家庭(http://www.wanbim.com),一起共同探讨学习BIM技术,了解BIM应用!
相关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