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如何优化管线综合?BIM技术在设备管线优化应用
伴随着我国经济蓬勃发展,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也为建筑行业带来了新的需求,而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由于设计周期短、工期紧张的情况下,传统计算机辅助设计方式面临多重困难,也使得BIM技术逐步成为了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新技术之一。BIM技术对避免失误、提高工程质量、节约成本、缩短工期等已做出极大贡献,对于管线综合应用有着天然的适应性。那么在实际的应用中,BIM技术又为管线综合优化带来了怎么样的应用特色呢?
BIM技术在设备管线优化应用
工程设备管线主要包括强电、弱电、消防喷淋、综合布线、给水、中水、污废水排放、燃气供应、通风空调、防排烟和采暖供热等,这些管线错综复杂,各预制构件搭接处钢筋密集交错,如果在施工中发现各种管线、预制构件搭接发生碰撞,将给施工现场的各种管线施工、预埋和现场预制构件吊装、安制带来极大的困难。
因此,在施工前,采用BIM技术对管道密集区域进行综合排布设计,虚拟各种施工条件下的管线布设、预制联接件吊装的模拟,提前发现施工现场存在的碰撞和冲突,尽早发现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碰撞和冲突,有利于减少设计变更,提高施工现场的工作效率。
一、管线碰撞检查优化
利用BIM软件平台碰撞检测功能,预先发现图纸管线碰撞冲突问题,及时反馈给设计单位,进行施工方案优化等,减少由此产生的变更申请单,避免后期施工因图纸问题带来的停工以及返工,不仅提高施工质量,确保施工工期,还节约大量的施工和管理成本,也为现场施工及总承包管理打好基础,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管材及附件管控优化
(1)设计优化。工程设备管线利用BIM技术对各类管材及附件等的路径与尺寸进行优化和管线综合平衡设计,减少部分管线的长度和弯头数量,找出较短路径、较优尺寸,做预留孔洞或管线预埋。据统计,因节省材料需用量而降低成本可达项目总造价的3%以上,有效降低材料成本,实现降本增效目的。
(2)采购数量优化。当前,绝大多数施工项目管材及附件一般是根据投标清单数量,再进行简单审核审批进行采购,很难做到对施工用料的计算,经常造成采购材料过剩,大量材料现场积压、占用大量资金、工程成本上扬,或者采购不足,等工待料,无法满足预订工期要求;甚至材料申报审核不严造成错误采购,较后与业主扯皮,造成大量资金损失。
(3)下料优化。传统管材下料按照二维平面图核算,平面图与实际安装会有较大差别,导致计算结果不准确。下料偏大则会造成建设费用和能源浪费,下料偏小则会造成系统不能正常工作。运用BIM技术后,在绘制好的设备管线模型中,让BIM软件自动完成复杂的计算工作,从而为管材参数的尺寸和选型提供正确依据。项目核算员、材料员、施工员等管理人员按施工规范要求,结合BIM三维模型向施工班组进行技术交底,将BIM模型中用料意图灌输给班组,用BIM三维图、CAD图纸或者表格下料单等书面形式做好用料交底,防止班组“长料短用、整料零用”,做到物尽其用,减少浪费及边角料,把材料消耗降到较低限度。
(4)领料优化。根据安装工程管材及附件特点,严格按照设计施工图及BIM设备管线模型,控制材料及使用数量,做到规格、型号、数量、参数完全准确。施工员根据工程实际进度,方便的提取施工区段管材及附件用量,在下达施工任务书中,附上完成该项施工任务的限额领料单,作为材料员发料控制依据,实行对各班组限额发料,防止错发、多发、漏发等无计划用料,从源头上做到材料的“有的放矢”,减少施工班组对材料的浪费。
应用BIM技术在设备管线的各个专业设计之间进行碰撞检查,不但能彻底消除硬、软碰撞,完善工程设计,进而大大降低在施工阶段因错误造成的损失和返工问题,还可做到既优化空间又便于使用和维修。在BIM技术的探索与应用的过程中,BIM技术可以帮助机电管线更好的理解管线的碰撞情况与建筑内部空间的预留情况,从而帮助建筑项目更好的施工与减少成本。
BIM技术是未来的趋势,学习、了解掌握更多BIM前言技术是大势所趋,欢迎更多BIMer加入BIM中文网大家庭(http://www.wanbim.com),一起共同探讨学习BIM技术,了解BIM应用!
相关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