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返回顶部

Revit官方教程丨关于建筑地坪

发布:中文网小编 浏览:6169人 分享
发布于:2019-11-19 09:37
本帖最后由 中文网小编 于 2019-11-19 09:40 编辑添加建筑地坪通过在地形表面绘制闭合环添加建筑地坪。


    [*]打开一个场地平面视图。
    [*]单击“体量和场地”选项卡 “场地建模”面板 (建筑地坪)。
    [*]使用绘制工具绘制闭合环形式的建筑地坪。
    [*]在“属性”选项板中,根据需要设置“相对标高”和其他建筑地坪属性。
    提示: 要在楼层平面视图中看见建筑地坪,请将建筑地坪偏移设置为比标高 1 更高的值或调整视图范围。
    样例

    在平面视图中绘制建筑地坪。请参见“在三维视图中与地形表面交互的建筑地坪图元”。


    修改建筑地坪编辑建筑地坪边界并为该建筑地坪定义坡度(如果需要)。

      [*]打开包含建筑地坪的场地平面。
      [*]选择建筑地坪。注: 使用 Tab 键循环切换选择选项。选择选项显示在状态栏的左侧部分。
      [*]单击“修改 | 建筑地坪”选项卡 “模式”面板 (编辑边界)。
      [*]单击“修改 | 建筑地坪”“编辑边界”选项卡 “绘制”面板 (边界线),然后使用草绘工具进行必要的修改。
      [*]要使建筑地坪倾斜,请使用坡度箭头。
      [*]单击 (完成编辑模式)。
      修改建筑地坪的结构通过将函数指定给部件中的每个层来修改建筑地坪的结构。

        [*]打开包含建筑地坪的场地平面。
        [*]选择建筑地坪。注: 使用 Tab 键循环切换选择选项。选择选项显示在状态栏的左侧部分。
        [*]单击“修改 | 建筑地坪”选项卡 “属性”面板 (类型属性)。
        [*]在“类型属性”对话框中,单击与“结构”对应的“编辑”。
        [*]在“编辑部件”对话框中,设置各层的功能。

        每一层都必须具有指定的功能,这样一来,Revit 便可以准确地进行层匹配。 各层可被指定下列功能:



          [*]结构。用于支撑建筑地坪的其余部分的层。
          [*]衬底。 作为其他材质基础的材质。
          [*]保温层/空气层。提供隔热层并阻止空气流通的层
          [*]面层 1。 装饰层(例如,建筑地坪的顶部表面)。
          [*]面层 2。装饰层(例如,建筑地坪的底部表面)。
          [*]薄膜层。防止水蒸气渗透的零厚度薄膜。
        注: “包络”复选框可以保留为取消选中状态。
        [*]设置每一层的“材质”和“厚度”。
        [*]单击“插入”来添加新的层。单击“向上”或“向下”来修改层的顺序。
        [*]单击“确定”两次。
        建筑地坪类型属性在建筑地坪类型属性中,修改建筑地坪结构和指定图形设置。

        若要修改类型属性,请选择一个图元,然后单击“修改”选项卡“属性”面板(类型属性)。 对类型属性的更改将应用于项目中的所有实例。



        [td=2,1]构造


        [td=2,1]图形


        名称

        说明

        结构定义建筑地坪结构。 请参见修改建筑地坪的结构。
        厚度显示建筑地坪总厚度。 此参数为只读参数。
        粗略比例填充图案在粗略比例视图中设置建筑地坪的填充样式。在值框中单击,打开“填充样式”对话框。
        粗略比例填充颜色在粗略比例视图中对建筑地坪的填充样式应用某种颜色。
        建筑地坪实例属性在“属性”选项板上查看并指定属性,例如建筑地坪的标高。

        若要修改实例属性,请在“属性”选项板上选择图元并修改其属性。




        [td=2,1]限制条件



        [td=2,1]尺寸标注




        [td=2,1]阶段化


        名称

        说明

        标高设置建筑地坪的标高。
        相对标高指定建筑地坪偏移标高的正负距离。
        房间边界用于定义房间的范围。
        坡度建筑地坪坡度。 此参数为只读参数。
        周长建筑地坪周长。此参数为只读参数。
        面积建筑地坪的面积。 此参数为只读参数。
        体积建筑地坪的体积 。 此参数为只读参数。
        创建的阶段设置建筑地坪创建的阶段。
        拆除的阶段设置建筑地坪拆除的阶段。

        BIM技术是未来的趋势,学习、了解掌握更多BIM前言技术是大势所趋,欢迎更多BIMer加入BIM中文网大家庭(http://www.wanbim.com),一起共同探讨学习BIM技术,了解BIM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