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 珠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2025年上半年建设工程标后跟踪评估检查情况的通报
各区(功能区)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市建筑业协会、市规划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市建设监理协会,各建设、监理、施工、勘察、设计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事中、事后监管,根据《珠海经济特区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珠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4号)和《珠海市建设工程公开招标项目中标后监督检查工作方案》(珠建〔2023〕50号)要求,我局于2025年6月30日至2025年7月4日组织开展2025年上半年建设工程标后跟踪评估检查工作,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本次检查严格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的要求,从全市在建公开招标的建设工程抽查部分异议投诉项目、市(区)重点投资建设项目、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建设单位日常管理中发现存在问题的项目中确定了10个抽查项目,涉及勘察、设计类13个项目的14家中标单位,施工、监理类10个项目的20家中标单位,共计34家中标单位。
检查组对本次抽查项目中标单位的评分情况如下:90分以上的有9个,占比26.5%;80-89分(合格)的有13个,占38.2%;60-79分(基本合格)的有7个,占比20.6%;60分以下的有2个,占比5.9%;因特殊原因不予评分的有3个,占比8.8%。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检查情况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合同管理不规范:合同关键性条款的约定违背招标文件的规定和投标文件的承诺,部分项目主要材料及设备未按招标文件约定经设计单位确认,个别项目存在合同签订时间不及时问题。
(二)人员配备不合规:部分合同单位管理人员配备达不到投标承诺和合同约定人数,部分项目管理人员不在岗,存在现场管理人员与投标承诺和合同约定不一致等问题。
(三)人员配备未达标:少数项目存在主要管理人员未按照《珠海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人员配备暂行办法》(珠规建建〔2010〕48号)规定及招标文件约定要求配备。
(四)变更手续不完善:部分项目人员已变更,施工组织方案或监理规划中部分管理人员已更换或调整,但未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变更手续,存在项目人员变更手续不及时或人员多次变更等问题。
(五)条文执行不到位:被责令修改一般性条文的单位有8个,占有效评分单位的25.81%。
(六)质量安全管理有疏漏:质量、安全管理不到位,被市(区)质监站或安全事务中心下发整改通知的单位有15个,占有效评分单位的48.39%,较2024年检查情况有明显向好趋势。
(七)履约保函不规范:部分项目存在未能按招标文件规定提交履约保函或提交履约保函时间延误、开具的履约保函未涵盖整个项目工期的问题。其中未能按招标文件规定提交或履约保函提交时间延误的单位有9个,占检查项目29.03%,较2024年检查情况有明显的好转。
(八)工期进度滞后:有14个单位存在工期进度滞后,占检查项目的15.16%。
具体问题请详见附件2。
三、处理情况
(一)对检查综合得分90分以上的单位记为优秀,给予诚信奖励10分。对检查综合得分60分以下的单位记为不合格,给予诚信扣分30分。本次检查中,有3个勘察单位、6个设计单位检查综合得分90分以上;有1个施工单位、1个监理单位检查综合得分60分以下。
(二)对检查中现场人员配备不齐、人员与投标承诺和合同约定不一致,未按约定办理人员变更手续的单位,或违反设计标准一般性条款的,将按照企业信用评价实施细则在珠海市建设业务管理系统中进行扣分。此次检查中,共有11个单位属于上述情况,将依据实施细则进行扣分。
(三)对检查未达到80分的所有单位要求整改,个别行为不规范的单位,以及本次因特殊原因未检查的项目,纳入下次重点抽查范围。
四、下一步工作要求
(一)各区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对检查存在问题较多以及综合评分80分以下的项目加大检查频率,纳入日常重点监督管理,坚决遏制应招未招、肢解规避招标、违法发包、转包、挂靠、违法分包等违法违规行为,预防拖欠工程款和欠薪隐患。同时,重点对主要管理人员未按照《珠海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人员配备暂行办法》(珠规建建〔2010〕48号)规定要求配备进行检查并将检查情况报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二)各建设单位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各中标单位开展履约评价,结束后及时将履约评价信息录入珠海市公共资源交易系统。履约评价结果将纳入建筑市场主体信用管理,实现信息共享,作为各招标单位择优的重要依据。
(三)请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勘察设计单位高度重视,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基本建设程序规定,严格履行投标承诺和合同约定,规范对施工、监理、勘察设计项目现场在岗人员的管理,共同维护我市建筑市场的良好秩序。
特此通报。
附件:1.2025年上半年建设工程标后跟踪评估检查情况一览表
2.2025年上半年建设工程标后跟踪评估检查存在问题清单
珠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2025年8月6日
BIM技术是未来的趋势,学习、了解掌握更多BIM前言技术是大势所趋,欢迎更多BIMer加入BIM中文网大家庭(http://www.wanbim.com),一起共同探讨学习BIM技术,了解BIM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