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 打造稳定高效开放的CIM基础平台
□ 谢展文
在坚实的数据基础上,搭建稳定、高效、开放的CIM基础平台至关重要。海南、天津积极开展相关标准化工作,黑龙江、广西等省(区)建成省级CIM基础平台,广州持续完善市级平台,辽宁等地则实现省—市区平台互联互通。
制定完善标准规范
无规矩不成方圆。CIM基础平台涉及多源数据融合、多业务协同、多主体参与,制定完善的标准体系可以确保平台建设的科学性和互操作性。
2023年以来,海南省发布《海南省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服务导则》《海南省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信息安全导则》《海南省基于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的城市管道燃气生命线安防与应急管理应用建设导则》等7项相关导则。其中平台服务导则创新地明确了18类服务基本功能,定义了统一服务接口规范,为海南省CIM基础平台各服务模块的标准化对接与协同运作提供了保障。
天津市因地制宜深化CIM标准规范。通过梳理CIM核心要素和平台需求,制定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数据编目、平台管理办法、GIS数据交付、三维模型数据汇聚、BIM数据、IoT数据接入指南、接口规范、信息安全与保密规范8项CIM标准规范,明确了天津市CIM数据分类分级、汇聚、加工、入库、更新与共享、应用推广等相关要求,为天津市CIM基础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提供了有效指导,也为各市直单位基于CIM平台进行各领域应用的构建提供了支撑。
建设省级、城市级CIM基础平台
2020年6月,住房城乡建设部等3部门《关于开展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构建国家、省、市三级CIM基础平台体系,逐步实现城市级CIM基础平台与国家级、省级CIM基础平台的互联互通。其中,省级CIM基础平台具有重要数据汇聚、核心指标统计分析、跨部门数据共享和监测下级CIM基础平台运行状况等功能;市级CIM基础平台具有整合、管理或共享城市信息模型资源等功能,支撑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工作。
黑龙江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区)建成省级CIM基础平台。黑龙江省CIM基础平台2023年完成一期建设,具备数据汇聚与管理、场景配置、数据查询与可视化、数据共享与交换、分析应用、二次开发支撑六大能力,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城市生命线安全监管平台等应用提供CIM服务。广西壮族自治区CIM基础平台2024年12月完成建设,汇聚融合二三维时空基础数据、资源调查数据、工程建设项目数据、物联感知数据、公共专题数据等数据资源,集成多源数据分析和评估诊断模型,同步搭建省(自治区)级—市级—区(县)级三级联动的城市体检评估信息平台。
一些新城建试点城市充分发挥在CIM技术应用的引领作用,树立CIM建设示范标杆,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以广东省广州市为例,近年来,广州市持续完善市级CIM基础平台,平台(一期)于2021年6月完成验收,这也是首个通过验收的市级CIM基础平台。该平台装载了市域297万栋房屋建筑白模、3400余个BIM单体,接入6大类数十万个物联感知设备,具备海量数据的高效渲染、三维模型与信息全集成、模型仿真等能力,通过平台赋能了住房城乡建设、规划、交通、水务等20多个领域业务应用。此外,广州市持续拓展提升平台的BIM应用支持能力,全面拓展“CIM+”应用,在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规划审查、建筑设计方案审查、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备案四个阶段三维数字化辅助报审的基础上,大力建设CIM+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地、智慧社区等“1+N”应用体系,CIM基础平台底座支撑能力不断完善。
实现省—市区平台互联互通
一些城市积极推动省—市区平台互联互通,通过打破信息孤岛、高效建设等,促进省、市、区多级平台的数据汇聚与功能协同。
辽宁省“以省带市”集约式建设。采用统分结合方式,以“省级统筹建设、市级灵活开发”模式统筹CIM平台建设。对于有条件建设CIM基础平台的城市,直接接入省级平台;对于暂无条件建设的城市,采用省级基础框架作为底座,汇聚市级数据,根据实际情况拓展建设市级“CIM+”应用场景,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CIM平台,实现省市两级同平台分功能运行。
目前,辽宁省级平台已正式上线运行,纵向上完成与沈阳市CIM基础平台对接,其他地市统筹建设;横向上在省数据局的支持下与自然资源、消防等部门协同,开展数据对接工作。“CIM+城市体检”场景广泛应用,助力城市体检工作高效开展,汇聚全省14个地市数据20余万条,实现城市、街道、社区、住房等不同维度的精细化数据分析与管理。
江苏省苏州市搭建“1+10”分布式平台架构。采取市级统筹、市区共建的模式,在纵向上通过统一的数据标准实现市区两级的数据汇聚和交换,在横向上以空间编码为纽带打通各业务条线的空间管理单元,实现1个市级平台和10个区级平台数据和功能互联互通。
BIM技术是未来的趋势,学习、了解掌握更多BIM前言技术是大势所趋,欢迎更多BIMer加入BIM中文网大家庭(http://www.wanbim.com),一起共同探讨学习BIM技术,了解BIM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