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返回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BIM资讯>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 游园漫品运河美 步径闲听海绵诗

发布:admin 浏览:21人 分享
发布于:2025-07-31 13:00

  海绵赋能,生态更新。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更新行动中实现生态韧性、雨洪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路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提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保护修复城市湿地,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推进城市水土保持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项目建设,示范引领。项目品质直接关系着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成效,为充分发挥可推广、可复制项目的示范作用,中国建设报社在连续4年成功开展“中国海绵城市典范”“中国‘全域海绵’项目典范”案例征集系列活动基础上,继续公开征集“中国‘全域海绵’项目典范”案例,征集活动由报社政策研究中心全面统筹。现在《中国美丽城市》分批次展示初审入围案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分享新时代中国特色海绵城市建设智慧。

雨水街坊

雨水花园

下沉式绿地广场

雨水湿塘

  扬州,这座因水而兴的历史文化名城,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书写了“兴于汉、盛于唐、鼎盛于明清”的辉煌篇章。发达的京杭运河盐运与漕运,不仅带来了文化商业的繁荣,更塑造了扬州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的独特气质。开凿于明代的扬州运河三湾,“三湾抵一坝”,延缓水流,保障航运,是古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水工遗址。依托这片集文化及生态价值于一体的三湾片区,运河三湾景区应运而生,其重要性不断提升:2015年,被列入市委、市政府主导的30项重大城建项目之一,跻身扬州市十大生态中心和扬州公园体系建设五大核心公园之列。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称赞“扬州是个好地方”,这为景区赋予了更深远的时代意义与发展使命。2021年,景区迎来新的里程碑——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三湾建成开馆。这座崭新的文化地标,与北部的瘦西湖景区遥相呼应,共同勾勒出扬州“北游瘦西湖,南游三湾”的城市文旅新格局。

  大运河非遗文化园作为江苏省“十四五”时期文化及相关产业重点项目,是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与三湾景区的配套工程,建成后集“非遗、艺术、剧院、休闲体验”等功能为一体,致力于让游客在领略博物馆室内展陈之余,能在户外全方位沉浸式感受运河文化的魅力。大运河非遗文化园二期项目位于国家文化公园三湾核心展示区内,地理位置优越:紧邻古运河与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北接开发东路,东靠大学南路,七里河贯穿其间,成为连接一期与二期的纽带。2023年6月,扬州市入选全国第三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在此契机下,项目积极响应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以打造高品质新文旅商业中心为目标,依托三湾独有的历史、文化、生态资源,充分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文旅商业发展进行有机融合。

  融景观海绵于一体

  筑生态街区新示范

  国家文化公园三湾核心展示区——大运河非遗文化园总占地面积约10.9公顷,七里河为运河支流,纵穿项目区域,水系面积约0.5公顷。项目依托三湾景区、大运河博物馆,注入运河特色文化元素,旨在打造独具运河特色、传承文化风貌的商业文旅街区。项目巧妙融合景观,在不改变整体风貌和景观格局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在园内布设了雨水街坊、生态拦截缓冲带、下沉式绿地、湿塘、雨水花园、生态树池等海绵设施。

  项目通过园内海绵设施与场地竖向设计、水系布局巧妙衔接,有序引导雨水径流,调控雨水峰值,形成“水弹性”景观绿地系统。构建完善的排水防涝系统、雨水调蓄设施等,以提升场地应对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建设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促进雨水资源化利用,用于场地绿化、道路清洗等。此外,项目充分利用紧邻水系的地理位置优势,将排水设施与景观完美结合,形成了有效的“绿灰”融合的排水系统,既节约了造价,又增加了效能。在依托海绵设施布置及功能基础上,项目还充分融入园林式景观设计,呈现“以水润园、以绿荫园”的景观效果,构建蓝绿交融、生态人文共享的扬州特色生态海绵示范街区。

  严控源头减排指标

  加固排水安全根基

  项目为景区的配套文化街区,区域以建筑及铺装硬质面为主,绿化面积仅15%,场地的硬质化程度比较高。为减轻区域开发对三湾景区的环境影响,项目充分考虑场地雨水调蓄需求,借助竖向设计,构建“微海绵”。将场地内绿地标高设为低于路面5厘米,使场地内绿地均可成为雨水调蓄空间。面对降雨时,雨水顺道路坡度自然流入绿地,“化零为整”,提升了场地雨水蓄积能力。沿河设置阶梯式绿化缓冲带,合理布置线性沟,使地表径流通过自流进沟,经台地滞蓄,部分自然下渗,多余溢流入河。管网入河排口通过精细设计,既增加了排水能力,又形成特色水景观。此外,项目还布置了雨水花园533平方米、雨水街坊306平方米、生态拦截缓冲带697平方米、下沉式绿地(广场型)1390平方米、下沉式绿地(台地型)1081平方米、湿塘320平方米、透水场地3489平方米、生态树池172平方米、雨水收集池800立方米等,设计调蓄雨量为1968.4立方米。

  通过以上设施及排水系统的建设,项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75.5%,面源污染削减率达45%;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5年一遇,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30年一遇;峰值流量径流系数小于0.5,雨水代替自来水比例达8%。

  古智慧新技术交融

  生态人文功能兼备

  为打造极具特色与功能价值的海绵商业示范街区,项目从多维视角精心布局场地,深度融合生态理念与人文内涵,实现功能与美学统一。

  项目以中心草坪为核心,构建下沉绿地,周边衔接铺装广场,打造兼具休憩互动与雨水调蓄的双重功能空间。在细节设计上,精细布置了隐藏式的进水及出水通道,实现海绵设施与功能设施的无痕融合,真正做到“化海绵于无形”。场地南侧依托生态浅水湿塘,在发挥雨洪调蓄与水质净化功能的同时,塑造人水和谐的“名园依绿水”景观意境,传承古代理水智慧。

  项目还非常重视海绵科普,借助宣传标识系统和地面科普设施,搭建了海绵科普教育平台。通过标识牌、宣传栏等展示海绵设施的名称、功能及原理,帮助市民及游客认识、保护与利用设施;通过雨水街坊、雨水收集池等设施,让人直观感受雨水收集净化利用的过程。在雨水街坊设计中,充分融合了古人“三湾抵一坝”的治水理念,让雨水在区域慢下来,逐层净化和漫流,体现了水景之趣。

  大运河非遗文化园二期项目的实施,不仅为扬州增添了一处集生态、人文、科普为一体的海绵商业示范街区,也为城市文旅融合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系统性融入海绵城市理念,项目有效降低了内涝风险,提升了区域生态环境品质,丰富了居民的休闲生活,带动了周边环境品质的大幅提升和城市界面的整体风貌焕新。未来,随着项目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扬州三湾大运河非遗文化园有望成为文旅新地标,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扬州范式”。

  扬州市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海绵办供稿,刘伟供图

BIM技术是未来的趋势,学习、了解掌握更多BIM前言技术是大势所趋,欢迎更多BIMer加入BIM中文网大家庭(http://www.wanbim.com),一起共同探讨学习BIM技术,了解BIM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