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返回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BIM资讯>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 城市更新的艺术哲思与实践路径

发布:admin 浏览:44人 分享
发布于:2025-06-09 09:38

——基于宜昌市二马路城市更新项目的几点思考

  □ 叶帮斌

  二马路,作为湖北省宜昌市少有的百年老街,位于老城区核心地带,见证了这座滨江城市的岁月变迁。2021年年初,宜昌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牵头启动二马路城市更新(一期)项目,该项目围绕“码头味、民国风、烟火气”的定位,将老旧小区改造、商业开发、历史街区保护修缮有机融合,统筹推进“留、改、拆、建、营”工作。2025年1月,项目焕新开街,成为宜昌炙手可热的网红打卡地,仅春节期间客流量就突破10万人次。回顾项目的建设历程,诸多思考有感而发,可供大家参考借鉴。

  初遇困境 价值迷失

  城市更新,究其本质,是对城市空间、文化与社会关系的重新塑造。如何开展城市更新工作,把握其本质至关重要,否则就会走入迷途困境。

  美术教育家陈丹青在《退步集》中构建的“建筑景观、心理景观、行政景观”分析框架,为审视中国城市更新提供了深刻的批判视角。他指出,中国城市建设曾陷入一种认知误区,即“将中国变成外国”。比如,苏州园林所代表的传统居住文化,与现代城市急功近利的“暴拆暴建”形成了极为尖锐的冲突;北京胡同大规模消失的现象,深刻暴露出城市发展对历史文脉的粗暴干预,从侧面折射出文化自信的集体式微。

  这种价值迷失集中体现为三重困境。一是建筑景观陷入“模仿的模仿”泥潭。从殖民时期被动西化,到现代主义的盲目复制,城市建筑呈现出一种“乡下人不像、城里人不像”的怪诞景象。二是心理景观面临断裂危机。传统居住文化的生态遭到破坏,使得市民失去了“文化记忆锚点”,在城市中找不到情感与文化的归属感。三是行政景观存在路径依赖。城市更新容易“重面子轻里子”,异化为政绩工程。

  二马路更新到底是走图像化路子,还是坚持原汁原味?到底是重塑西式的写实画,还是白描成传统的写意画,抑或是中西结合,其旧亦新、其新亦旧的新国画?到底是要网红还是要经典?难以抉择。18家项目参建单位像18路诸侯,也各怀心腹事,面对资金、方案、进度难题,可能随时发生变故。建设初期,项目活脱脱一个龟兔赛跑的景象,跑一跑停一停,困在建筑围挡墙里承受着市民无尽的投诉,可谓困境重重。

  实践突围 破解困局

  面对如此困境,二马路项目置之死地而后生,从把准城市更新本质特征入手,采取“新旧共生、运营前置、坚守文化”的理念,成功突围,向阳而生。

  ●定位锚点 推动新旧共生融合

  二马路项目以“码头味、民国风、烟火气”作为文化根脉,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对城市独特性的尊重。但这种定位并非简单地复刻历史,而是借助“留、改、拆、建、营”的渐进式更新手段,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融合。

  例如,太古楼巧妙运用数字技术复活民国场景,让人们仿佛穿越时空;满意楼则将非遗展示与现代消费相结合,为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路径。这种“新旧共生”的模式,一方面延续了“大样式、大风格”的历史辨识度,让城市的历史底蕴得以彰显;另一方面,也为年轻群体创造了全新的文化体验接口,吸引他们走进历史、了解历史。数据显示,二马路项目开街后,线下流量超百万、线上破千万,有力地证明了文化叙事对现代消费的强大吸引力。

  ●方法创新 坚持运营前置与活化利用

  二马路项目采用了当前流行的“运营前置+文化针灸”的城市更新机制。重庆贰厂文创公园执行董事周迓昕提出“年轻人主宰、长期观点、情怀导向”三原则,其核心就是运营前置,实质是将用户需求置于更新逻辑的前端。二马路项目39条街巷二维码构建的“城市记忆链”以及“宜昌打卡墙”的意外走红,都充分印证了轻量介入、用户为主的有效性。这种“文化针灸”模式,以低成本的触点成功激活了历史记忆,同时避免了大拆大建对社区生态的严重破坏。

  正如德国哲学家本雅明所言,优美事物的悖论在于其表象背后的真实文化肌理。二马路项目的成功,恰恰在于让历史以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而非“生硬展示”的方式触达公众,使人们在不经意间感受到历史的韵味。

  ●破解矛盾 在速度与温度间寻找平衡

  一方面,我们觉得项目进展太慢,不仅影响老百姓出行,还随时面临烂尾风险;另一方面,我们还是觉得项目太急,这里缺少韵味、那里忽略细节,规模太小、场景单调,活力不足、品质还不到位,文化回味不足,总是不满意。这种“太慢与过急”的悖论,实际上折射出三线城市更新的共性难题。行政效率与文化沉淀之间的冲突,在“修旧如旧”与“修新如旧”的实践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修旧如旧”通过保留建筑形制,实现了与历史的深度对话;而“修新如旧”却因细节打磨不足,导致风格出现断裂。我们借鉴日本城市更新的经验,实施外表现代而内核传统的“文化坚守”模式。如二马路项目中邮政巷的“城脉二维码”,将2300年的城市史浓缩为可触摸的数字叙事,正是运用技术的温度来弥补时间褶皱的有益尝试。

  理论升级 价值重构

  二马路项目之所以能焕发新生,归根到底,还是以价值为导向,赋予了项目新的生命力。

  ●坚持以人为本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的“四个严控”(拆除比例、增建规模、搬迁规模、租金涨幅),标志着城市更新逻辑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向——从土地财政驱动转向“以人为本”。

  二马路项目通过“市民体验官”机制,广泛征集了数十条改进建议,这一实践充分证明公众参与是破解“文化失语”困境的关键所在。深圳奥雅设计股份有限公司等机构的实践也表明,将社区互动前置到规划阶段,能够有效平衡多元利益诉求。这种“治理导向”的更新模式,正在逐步重塑城市发展的价值坐标系。

  ●坚持一体化发展

  当前,城市更新普遍面临三大矛盾,即土地财政依赖与可持续融资的矛盾、存量活化与产业升级的矛盾、短期收益与长期运营的矛盾。二马路项目探索的“策、投、规、建、营”全链条管理模式,通过“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分离”的权益剥离机制,试图打破传统“项目制”思维的局限。在金融创新层面,专项债与绿色金融的结合,以及容积率转移机制的设想,都指向一种“全域—全要素—全周期”的治理逻辑。正如英国伯明翰更新的教训所警示的,脱离产业支撑的空间改造必然会陷入空心化。

  ●坚持守正创新

  陈丹青关于“历史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论争,在城市更新领域转化为“守成与创新”这一永恒命题。吴良镛“有机更新”理论强调的“顺应城市肌理”,在二马路项目体现为“点状式、镶牙式”推进策略。在缺乏连片保护资源的情况下,通过“建筑可阅读、街巷可漫步”的微单元更新,构建起碎片化历史记忆的感知网络,这种“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智慧,其实质是对“中国根系”的文化确认,既坚决拒绝逆向复古,也反对盲目西化,而是以“历史维度认知现代自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

  城市更新的终极目标,应当是实现“看不出来,感受得到”的渐进式改良。徐悲鸿“一万张素描”的艺术修为论,映射到城市更新领域,便是“实践出真知”的方法论,拒绝概念先行的空泛理论,在“留改拆”的具体操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二马路项目的最大价值,在于揭示了城市更新的“哲学三段论”。初期呈现出“看山是山”的形制模仿阶段,中期陷入“看山不是山”的文化困惑阶段,最终抵达“看山还是山”的自觉传承阶段。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城市更新必须肩负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城市更新绝非对历史的切割,而是文明基因的当代转译,是让每一块砖瓦都成为文化叙事的生动载体,让每一次改造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坚实桥梁。唯有如此,才能在“千城一面”的同质化浪潮中,牢牢守住“千城千貌”的文化自尊,顺利完成从“城市更新”到“文明传承”的价值跃迁。

  作者单位为湖北省宜昌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

BIM技术是未来的趋势,学习、了解掌握更多BIM前言技术是大势所趋,欢迎更多BIMer加入BIM中文网大家庭(http://www.wanbim.com),一起共同探讨学习BIM技术,了解BIM应用!